与匈奴一样,鲜卑在北朝时期也融入中华民族群体之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是北朝时鲜卑强姓。慕容氏起于辽河流域,《晋书·慕容廆载记》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显然他们自认为黄帝子孙。西晋末年,酋长慕容廆受晋爵位,为晋藩属。永嘉乱后,慕容廆跃跃欲试,说:“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系。孤思与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晋书·慕容廆载记》)这时的慕容氏,完全将自己视为天下兴亡而有责的“匹夫”。慕容氏后建燕国,要“侔迹虞夏”显然是以华夏儿女的身份又去接受华夏文化。 拓跋氏则直述其为黄帝之后。《魏书·序纪》云:“昔黄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孝文帝与群臣讨论帝德时,都强调魏是“祖黄制朔,緜迹有因”(《魏书·礼志》),表示自己是黄帝传人。就连拓跋姓氏也跟黄帝相关。“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礼志》) 拓跋氏鲜卑强调其祖先为黄帝,表明他们向往着华夏文明的博大,并自觉地加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北魏的几代皇帝都到桥山黄帝陵祭奠,而自己在大鲜卑山(即今天大兴安岭)的老祖先的庙都要忘掉了。他们不仅祭黄帝,并修尧、舜、禹庙。孝文帝不好鬼神,并屡禁杂祀,但他对五帝抱相当热情,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孝文帝厉行汉化政策,包括汉姓、汉语的使用及与汉通婚,拓跋氏鲜卑与汉无论是文化上还是血缘上都完全融为一体了。 宇文氏鲜卑自称炎帝神农氏之后,(《周书·文帝纪》)这完全将自己置于炎黄子孙的地位,其政权命名为周,是绍周秦之统。宇文氏的汉文化,标志着鲜卑与汉两族的全面融合,产生了活跃隋唐时期的新的汉族种群,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异常强劲的活力。 以上我们考察了北方匈奴、鲜卑两大民族融合到整个中华民族之中的过程,发现神话的认同与归宗乃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撇开带有准宗教性质的孔子崇拜不谈,传统典籍的神话对北方民族的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史记》、《汉书》及纬书中的帝王感生神话与五德转移模式成为了北方各民族的统治者自我神化所遵奉的蓝本,带来了共同的君权神授的政治神话;二是《尚书》、《周礼》和《礼记》中所记载的祀典,对这套神谱的认同表明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已跟汉统治者站在同样的神灵庇护所下;三是《大戴礼》及《史记》所载的以黄帝为中心的民族先祖谱系,认同它便是同种的象征,表现出人们已归入了以黄帝为核心的祖先谱系的民族文化团体之中。 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以传统华夏文化为中心的内向认同,它是中国神话的一次内聚,北方各族相继以中原古神话为准的作精神皈依,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运动。神话与民族融合的内在联系,在这场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史》卷全文转载,高校文学学报文摘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