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从考古看中国古代体育活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 白云翔 崔乐泉 参加讨论

    【开场白】体育活动,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古代体育活动,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现代体育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历史的基础。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体育项目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后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秦汉和唐宋时期还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史上的两个高潮。中国古代体育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对东亚古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世界古代体育百花园中一枝绚丽多彩的奇葩。
      关于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历代文献典籍中也有所记载,但往往过于简略或语焉不详。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随着各地田野考古的广泛开展,发现了许多有关古代体育活动的图像和实物资料,使我们从考古学上并结合文献记载解读古代的体育活动成为可能,把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风貌从一个侧面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球类运动
    
    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在考古发现中反映较多的主要有蹴鞠、打马球和捶丸。
      蹴鞠,即古代足球。蹴鞠又称之为“蹹鞠”,指用足踢球。“蹴”、“蹹”,用足踢也;“鞠”,球也。现代足球起源并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但就整个人类历史上的足球活动来说,其起源非常古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为,“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据《战国策·齐策》中“(齐都)临淄甚实而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等记载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的齐宣王时期,蹴鞠已经流行于齐国都城的临淄一带。
      到了秦汉时期,蹴鞠进一步流行和传播开来,既流行于民间,又兴盛于宫廷,并且还作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流行于军队之中。对此,文献中多有涉及。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其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发现的一块汉画像石上,有一人高髻,穿长袖舞衣,正在舞乐的伴奏下两足各踢一球,表现出其踢球的技巧之高。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反映出当时蹴鞠活动同样为女子所喜爱。女子蹴鞠活动的出现,首开世界女子足球之先河。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鞠的构造、场地的设置,还是规则的演变与竞技的特点;无论是普及的广泛性,还是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宋代还出现了专门“蹴鞠打球”的社团。鞠的结构,由秦汉时期的用皮革缝制鞠壳、内填充毛发的实心球,演变为外壳用皮革缝制、内胆以动物的膀胱充气的“气毬”。充气毬弹性好而轻便,它的出现,使蹴鞠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打毬”、“趯鞠”、“蹴毬”等新的名称和新的活动方法。当时蹴鞠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毬门的蹴鞠比赛;另一种是无毬门的蹴鞠活动,又称之为“白打”。“白打”式的蹴鞠以踢出的动作花样或难度比出胜负,不拘场地限制,通常在庭院或大街上就可以进行,所以相对更为流行,在考古发现的图像和实物资料中常见其场景。如湖南发现的一件南宋时期铜镜的蹴鞠图中,画面中心是一男一女相对蹴球:左侧的女子高髻笄发,双袖轻舒,一球正在从她的左脚尖跃起;右侧男子戴幞头,身着长服,上身前倾作防御接球姿势;后面有两人正在观看。元代以后,蹴鞠活动进一步娱乐化,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一项游艺活动。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而被取而代之。
    
    打马球,即击鞠,又被称之为“打毬”、“波罗球”(Polo),是汉代开始出现、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体育活动。唐宋时期打马球甚为盛行,既被作为训练军队的一种方法,又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唐长安城的宫城、王侯及达官显贵的宅邸乃至官衙等都设有专门用于打马球的球场,并且非常考究。唐宋时期打马球的规则、球具、方法及其流行情况,史书中略有涉及,当时的诗歌中有所描述,而考古发现的资料更为丰富。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含光殿殿基下,出土了一件长安城大明宫含光殿石志。这件志石正方形,边长53.5厘米,志石正面中央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末建”。该石志的出土,表明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11月,在大明宫修建了“含光殿及毬场等”。1971~1972年间,地处陕西乾县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在进行发掘时,在墓道西壁发现了一幅反映唐代打马球活动的壁画。壁画长约4米,高约2米,除部分残缺外,画面尚保存着结札尾巴的骏马20多匹,体态丰满,均备坐鞍。马上打球者着各色窄袖袍,脚穿黑色长靴,头戴幞巾,左手执马缰,右手执偃月形球杖。这幅《马球图》形象反映了唐中宗统治时期马球运动发展的盛况。唐宋时期有关打马球的考古发现,还有各地出土的唐代打马球陶俑、泥俑和马球纹铜镜,以及宋代画像砖等;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皮匠沟1号辽代墓中的打马球壁画、山西襄汾县曲里村发现的金代打马球砖雕等,反映出打马球运动在辽金统治地区同样盛行。到了明朝,马球运动渐呈衰落之势。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指的是一种球场设球穴、持杖击球入“窝”的球类运动。唐代马球盛行,但由于骑马打球风险较大,尤其是对女子而言,骑马击球更为不便,于是女子打球逐渐地改为徒步击打的方式来进行,即所谓的“步打毬”。捶丸,就是在“步打毬”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其形成年代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传世的宋代陶枕中,有一件“童子捶丸图”陶枕,枕面图中一孩童手执球杖,正聚精会神地做击球游戏。宋代以后,捶丸趋于兴盛,现存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中有一幅“捶丸图”:起伏的山峦之间有一块平地为球场,左侧一人持杖作击球姿势,右侧一人侧蹲凝视前方的球穴,稍远处有两个持棒的侍从。它是宋元时期捶丸活动的真实写照。到了清代,捶丸渐趋衰落,成为妇女、儿童间的一种游艺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元代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的记载和有关的考古资料分析,捶丸与后来的高尔夫球极为相似。据此,有许多学者推断捶丸大约在元代西传到了欧洲,现代高尔夫球运动与中国古代的捶丸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