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咂酒,是羌族人民十分喜欢的自酿酒,以青棵、大麦、高粱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在制作砸酒的过程中还需占卜确定时间,并有诸多禁忌。饮酒时,把竹竿插入酒中,饮完再加入凉水,直到味淡为止。由于使用砸竿,砸酒又叫“砸竿子酒”。砸酒在羌族人民的各种民俗活动、祭祀活动中都使用的非常广泛。 ⑨在下午祭祀活动之中也曾杀过一只鸡,是献给神灵让他们保佑羌民的庄稼五谷丰登不受农害和虫害。因为此次羌历年是羌民灾后搬迁的第一个本民族的大型节日,所以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就是为了等待媒体的到来而推迟了祭祀的时间。杀第一只鸡的时间没有及时记录。按释比杨贵生老人之后的描述笼统的把杀第一只鸡的时间定为下午。 ⑩调查中了解到还有一种说法是,用羊耳朵代替羊头,敬献神灵,让其领受。 (11)今年全村共做了33盏灯笼,从灯笼材料到制作都是由村里唯一的木匠袁水清一人准备的。年龄55岁,19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工,属于家族式传承。据袁水清讲述木匠也有自己的祖神,他们在做灯前要有敬神,唱经等仪式。传统上做灯笼要用铁杉木,其制作方法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原来他家中藏有一些关于建筑的古书,书上记载了关于请神、安神、退神的仪式和关于神龛、灯笼的制作方法及工艺,但在地震都遗失了。像他这样的家族式传承中,手艺只能传给最小的儿子。 (12)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在羌族的民俗活动、祭祀活动中都要用到一对太阳馍馍和月亮馍馍。释比杨贵生老人讲述,太阳和月亮都是玉皇的手下,是一对姐妹,太阳是妹妹胆子小白天出来,但又很害羞,所以就让太阳光刺人的眼睛,不让人看到她的模样。月亮是姐姐,胆子大一些,就晚上出来,也没有妹妹那么害羞,所以人们晚上能清楚的看见月亮。还有一种说法,月亮馍馍是男孩,太阳馍馍是女孩。男孩子胆大敢走夜路所以晚上出来,女孩子胆小只敢在白天出现。将日、月人格化,把它们看作有血有肉的人,区分了性格,赋予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将人与天体对等,从心理上密切了人与天体的关系。 (13)政府的工作人员包括现场指挥组,氛围营造组,交通安全工作组,现场维稳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组,应急处置组,午餐及水电保障组,后勤保障及媒体接待组等。 (14)依托学校的藏羌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派专家指导南宝山羌族同胞实施文化重建,保护羌绣、羌笛、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展羌族文化旅游。 (15)原生活在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夕格组的村民,生计模式主要是一种“山民模式”,由养殖、种植、采集构成。搬迁后在政府异地安置政策的引导下,其生计模式转变为以种植为主的“农民模式”和以农家乐等第二、第三产业的“非农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毓华,白石.释比与羌族M:北京:文联出版社,2010. 2:WANG Jun-hong.The Resettlement of Immig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Livelihood Mode of Qiang Nationality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A Field Investigation on Muti Village and Zhitai Village in Qionglai,Sichuan ProvinceJ:Journal of Ethnology,2011,(4). 王俊鸿.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型——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和直台村田野考察报告J:民族学刊,2011,(4). 5:赵曦.神圣与亲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陈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附录: 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木梯村羌历年志略 注:①传统的羌寨都是依山而建,在寨子的附近山上终有大片青翠的松树、柏树和青杠树,一般呈月牙状将寨子围起来,村民世代种树,但不能砍树,这片树林客观上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作用,是羌寨平安的重要屏障,被羌族人称为“神林”。羌族人传说,在神林中居住着山神和祖先神,平时是不敢轻易进入的。 ②释比:“释”的含义最早是眼光能够看到神灵、鬼灵,后延伸为能够看到巫灵、神灵、鬼灵,并且与其交往,能够叫得动它们,管得住它们的意思。“比”是父亲、男性的师傅的意思。也就是能够通神灵、巫灵、鬼灵的人就是释比。释比是羌语对进行宗教活动的男性的称呼,广义的含义是对于羌族中最高级知识分子的称呼,它们是羌族社会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在汉语中称其为“端公”。因传承不同,在释比中分为白、黑、黄释比,本文中所述为白释比。 ③刮师母:协助释比完成祭祀的神职人员。 ④村支书陈永全;村主任王胜平。 ⑤云云鞋:云云鞋是羌族民族服饰的主要标志物,承载着羌族祖先迁移和战斗的传说,寄托了羌族人民的美好心愿。此外,云云鞋还演化成羌族女子给心上人的定情信物。 ⑥杨贵生释比介绍说祭天和请神时女人不能靠近。 作者简介:周毓华(1966-),男,陕西乾县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藏族、羌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婷婷(1984-),女,山西大同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专门史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史。陕西 咸阳 712082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1年第6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