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程鹏]都市民俗学与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1月 程鹏 参加讨论

    三、都市民俗学与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
    民俗学分支学科的划分,因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个分支学科能否成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问题,还需要相应理论体系的架构和研究成果的支撑。无论是以空间划分的都市民俗学与乡村民俗学,还是以时间划分的现代民俗学与传统民俗学,都是如此。提出的名称还要依赖丰富的内涵,否则便失去了意义。都市民俗学在日本逐渐沉寂,就是因为缺乏独特的理论方法,用原有研究乡村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都市中的问题。所以都市民俗学能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成立,还要看今后的理论研究和调查成果而定。但“都市民俗学研究中表现出的直面社会问题、关注民众生活文化的出发点,充分阐释了民俗学‘现代科学’的学科定位,其创新性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高度评价。”(16)
    民俗学不是过去之学,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文化、揭示当代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现代之学。无论是日本的柳田国男还是中国的钟敬文,都对民俗学的这种现代性予以强调过,然而众多后继研究者还是习惯对乡土社会的传统民俗眷念不忘。日本的“都市民俗学”是脱离于“现代科学”的现代日本民俗学试图回归原点的结果,是民俗学作为“世相解说”功能在现代社会的运用。而中国民俗学由强调传统、农民的乡土民俗学向强调现代、公民的都市民俗学转型,也是对现代之学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要抛弃传统乡民的日常生活,而是将现代性、都市化、公民的日常生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都市民俗学是民俗学应对现代化的结果,然而将现代化带来的民俗文化的研究完全依赖于都市民俗学却并不现实。因为现代化并不等同于都市化,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和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和状态。现代化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都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等。都市化是现代化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整个现代化,现代化所带来的民俗文化的改变要比都市化带来的变化范围更广。宫田登在《都市的民俗》一书中认为,将之前学者认为的都市民俗学称为现代民俗学更为贴切,因为他要进行研究的都市民俗学不仅仅是在“都市”这样一个地理范围内发生的民俗,而是被“都市化”的民俗,也就意味着他所指代的“都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外延上也并非是与乡村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进入到近代以后发生在传统都市和乡村中的新变化,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所以“坚持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其与都市民俗学相联系,就反失其宗旨了。广大的农村社会与民族社会,也在经历着现代化,也需要民俗学的研究。”(17)
    在现代化、都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正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给予生活文化更多的关注,应树立起参与的意识以服务于现代化的事业,积极参与未来现代文化事业的建设,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对话互动、学科向‘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8)
    注释:
    ①在中国民俗学界,都市民俗学与城市民俗学基本处于混用状态,方川在《20年来城市民俗研究的开拓、精进与前瞻》中曾对“城市民俗”与“都市民俗”两个概念作过辨析。他认为“‘都市民俗’主要指大城市的民俗和中国封建时期曾建过都城的城市民俗。‘城市’为上位词——城市民俗包含了都市民俗,而都市民俗不能包括所有的城市民俗”。但从都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的发源地英、美来看,似乎译为都市民俗学更为贴切,而在民俗学另一发展重地日本,“城市”在日语中也多表述为“都市”,其相应的学科名称也称为“都市民俗学”。故遵从国际惯例,在本文中统一使用都市民俗学这一名称。
    ②钟敬文:《钟敬文教授谈民俗学研究》,《采风》,1982年第31期。
    ③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工作〉摄要》,《中国民俗学会会刊》,1984年第2期。
    ④徐华龙:《现代都市泛民俗化问题》,《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第48页。
    ⑤朱爱东:《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征》,《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第45页。
    ⑥陶思炎:《都市民俗探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30页。
    ⑦廖明君、岳永逸:《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岳永逸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第10页。
    ⑧[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⑨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P4.
    ⑩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P4.
    (11)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P5.
    (12)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P5.
    (13)[美]赫伯特·帕辛,约翰·W·贝内特:《南伊利诺斯州变化中的农业巫术——从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系统分析》;[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38页。
    (14)Richard M. Dorson, Folkllore and Fakelo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45-46.
    (15)[日]岩本通弥:《“都市民俗学”抑或“现代民俗学”?——以日本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为例》,《文化遗产》,2012年第2期,第119页。
    (16)郭海红:《日本城市民俗学研究述略》,《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第60页。
    (17)周星:《关于中国民俗学与现代化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05期,第65页。
    (18)岳永逸:《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第109页。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都市民俗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日]岩本通弥:《“都市民俗学”抑或“现代民俗学”?——以日本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为例》,《文化遗产》,2012年第2期。
    [3][日]仓石忠彦:《都市中的传承与调查》,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年。
    [4][日]阿南透:《民俗学视野中的消费》,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年。
    [5][日]铃木:《日本民俗学的现状与课题》,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年。
    [6][日]仓石忠彦著,郭海红译:《城市民俗学的方法》,《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7]岳永逸:《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8]户晓辉:《建构城市特性:瑞士民俗学理论新视角——以托马斯·亨格纳的研究为例》,《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9][日]仓石忠彦著,陈晓晞译,王晓葵校:《日本民俗学的城市化概念》,《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10]康保成:《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民俗研究》,2012年第1期。
    [11]廖明君、岳永逸:《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岳永逸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12]方川:《中国城市民俗研究述论》,《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
    [13]徐华龙:《泛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陈勤建:《中国当代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15]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都市民俗学发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16]莫高:《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刍议》,《浙江民俗》,1986年第1期(创刊号)。
    [17]周星:《关于中国民俗学与现代化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18][日]菅丰著,陈志勤译:《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都市民俗文化的扩大与发展——以中国蟋蟀文化为素材》,《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19]叶涛:《城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断想——以济南和青州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20]徐华龙:《现代都市泛民俗化问题》,《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
    [21]郭海红:《日本城市民俗学研究述略》,《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
    [22]王杰文:《乘车出行的幽灵——关于“现代都市传说”与“反传说”》,《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23]张敦福:《消失的搭车客:中西都市传说的一个类型》,《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24]朱爱东:《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征》,《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
    [25]储冬爱:《“城中村”的民俗记忆:广州珠村调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27]Alan Dundes, Carl Pagter, Urban Folklore from the Paper Work Empir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5.
    [28]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29]Richard M. Dorson, Folkllore and Fakelo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0]Kovacevic. Ivan, Urban Legends Between Multiculturalism and Assimilation, Annales-anali za Istrske in Mediteranske Studije-series Historia et Sociologia, 2012. 2.
    [31]Kibby. MD, Email Forwardables: Folklore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Media & Society, 2005. 6.
    【作者简介】程鹏,华东师范大学2012级民俗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