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樱井龙彦]灾害民俗学的提倡(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日]樱井龙彦 译者 参加讨论

    在这里,有洪水神话常见的母题:由于洪水,人类遭受了灭顶之灾后,神派遣女人和唯一幸存下来的男子结婚,再重新开始繁衍人类。女子是从龙宫来的,所以无疑就是海神。海神对于地上的人类来说,是带来丰裕(鱼的丰收、生产、幸福等。在接下来引用的“那派的由来”这一传说里,龙宫的女子把豆类的种子夹在阴户带给人类,给予人类以丰收)和灾厄(海啸这一灾害)的双义性的存在。海神来往于海岸这一大海和陆地的界限空间,所以当海神以恶神的姿态出现时,人们就会在这一界限上来防止恶神的侵入。被称为“大得符”的竹子是用来明确设定界限的。
    18世纪的故事在现代加上了男子一旦打破不能看的禁令,异界的女子就会离开人间这一异类婚姻谭的母题,作为故事来说叙述得更加有趣。下面来看一下“那派的由来”。
    从前,在上比屋村,有一个男孩在父母的关爱下一天天成长着。
    一天,大海啸袭来,村里的房子都被冲走了。男孩的父母和村里其他的人也都被大波浪卷走了。幸运的是,那男孩刚好有事去了邻村而躲过了这一劫,一个人存活了下来。后来,大家都叫他“萨尼普组”。
    有一天,他为了看自己出生长大的房子而去了那个村落。当一物不剩、面目全非的房屋残骸映入眼帘时,萨尼普组完全气馁了,孤身一人的悲伤涌上了心头。为了放松心情,他来到了上比屋村的低海岸处,眼睛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大海。这时,他看见由近海划来一艘船。居然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萨尼普组定睛一看,船上坐着一位绝世美女。
    那女子下了船,向萨尼普组走来,身体闪着耀眼的光芒。萨尼普组感到非常惊奇。“糟了,该怎么办呢?”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请把您的脸抬起来。”那女子说。
    萨尼普组答道:“我很害怕,不能抬头。”
    这时,女子又说:“不用担心。我是按龙宫的神的指令来到这儿的。请您抬起脸吧。”
    萨尼普组战战兢兢地抬起了脸。女子接着说,“我是收到了龙宫里神的指令而来的。要和在这碰到的第一个人结为夫妇,使这个村庄变得再度繁荣。”
    萨尼普组惊奇异常,不知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他拒绝道:“因为发生了大海啸,我失去了父母。家也被冲走了。现在只是孤苦伶仃一个人。我不能和你这样美丽的女子结为夫妻。”
    然而女子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这是龙宫神的指令,不能随意违背。我们只能成为夫妇。”
    就这样,他们去了萨尼普组原来的房子,度过了一夜。女子的名字叫“呐马努阿组”。
    第二天,两人下了海滩。在那儿,有从龙宫运来的木材、瓦等材料。就用这些材料,他们建造了房子。而且,呐马努阿组撒上了夹在阴户、从龙宫带来的种子,培育了粮食和蔬菜,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大豆、小豆和蘑菇都是滑滑的,据说是因为这些种子是夹在阴户带来的缘故。
    一天,呐马努阿组给锅点着了火后,就吩咐萨尼普组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掀开锅子看。”说完就去井边提水了。萨尼普组不明白呐马努阿组每天是怎么做饭的,而且越说不能看就越按捺不住想看的念头。萨尼普组最终还是掀开了锅子。他只看到水在咕噜咕噜地沸腾着。提水回来的呐马努阿组以为饭已经煮好了,就打开锅子,但只看到水在沸腾着。她就质问道:“你打开锅子看了吧!”萨尼普组只说了声“嗯”。呐马努阿组接着说:“我们做夫妻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从此以后,靠你自己的劳动生活吧。我们已经按照龙宫神的指示成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培育了农作物,并使这个村子变得繁荣。今后每年三月初酉这一天,各家的主妇都要拿上和家里人数相同数量的竹子在海岸边布上一张网。那样的话,海啸的灾难绝不会降临。我必须返回龙宫了。你和子孙就成为这儿的祖先吧。”说完就回了龙宫。
    故事就是这样。预告海啸的是从属于龙宫海神的女子。在这一点上,和被认为是海神(海灵)的从属的“会说话的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会说话的鱼只告诉人们逃到地势高的地方去,而在那派这个故事里,传授着向海岸插竹子这一咒法,而且这一咒法成为至今仍在举行的消除海啸的祭祀活动。
    有关仪式的具体步骤,《冲绳的祭祀》(冲绳Times社,1991)中有详细介绍。位于城边町砂川的上比屋御岳这个祭祀场内的小屋被指定为县级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那派在三月初酉日举行也许和刚才引用过的传说有关:鸡鸣是海啸的预兆,把鸡鸣当做建立村落的验证。
    此外,插竹子的理由也不是很明确,就如在内陆也用竹子来驱除地震一样。这也许和竹子牢牢地把根扎在地里这一习性有关。据说在名古屋,人们进入竹林会念着“转世转世”。人们认为进入竹林避难有其合理性:竹子的根向四周横向伸展,牢接着地面,所以即使是地震,土地也不易动摇。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时候(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42800),有照片显示人们向竹林避难的情景。或许当时的人们就是那么想那么做的。
    六、留住记忆的装置
    应该怎样留住灾害的记忆呢?这也是怎样把灾害的记忆传承下去的问题。有像那派那样,每年作为祭祀活动定期反复举行,通过仪式这一身体表演来实现记忆的再现和定格的方法。抚慰遇难者灵魂的慰灵祭祀是典型的仪式。
    上文反复提到的席卷八重山的大海啸发生于明和八年(1771)的4月24日。因此,在八重山,即使到现在,每年4月24日,在宫良塔夫纳原遇难者的慰灵塔前,都会举行由石垣市主办的“明和大海啸遇难者慰灵祭祀”。参加的人有县市(相当于中国的“省市”)的有关官员和大多数的普通市民。石垣市长致词呼吁建设抗灾能力强、能够让人安心生活的城镇。参加者献花后,中小学生会朗读作文。通过这样的形式把明和大海啸的悲剧作为经验教训,来强调平日里提高防灾意识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