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族民间文学研究:蔡西林的《土族民间文学概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对土族民间文学艺术如歌谣、舞蹈、叙事诗、神话、童话、寓言、谚语等进行了论述。席元麟、星全成的《土族神话的内涵和特色》(《中国土族》1997年总第 6期),文中对土族神话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内涵和特色进行了较深的分析。星全成的《土族民间故事刍议》(《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对土族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思想倾向、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胡芳的《土族神话的分类及其内涵》(《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将土族神话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早期的解释性神话和后期的斗争性神话两大类,并对分类后的土族神话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此外还有研究土族民间文学的文章如吕霞的《土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质》、辛玉琴的《土族情歌“阿甲哟”的艺术特色》、张松多的《土族民间文学的浪漫主义及其成因考》,大都发表在《中国土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群文天地》等刊物上。 4.土族书面文学作品研究:冯国寅主编的《青海当代文学5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和马光星撰写的《土族当代文学创作概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分别对当代土族书面文学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回顾介绍。吕霞的《土族作家鲍义志作品解实》(《青海民院学报》1995年第1期)和马光星的《背景:无限延伸的文化视界——鲍义志小说土族文化意味探寻》(《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对当代土族作家鲍义志的小说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吕霞的《参与世界的方式——评师延智的诗歌创作》(《中国土族》1997年总第2期),对土族诗人师延智的诗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把本民族特殊的文化个性,优秀的精神气质融注到了诗作中。马光星在《三世章嘉若比多吉的道歌〈五台山礼赞〉》(《中国土族》1998年总第7期)中,对三世章嘉的文学作品《五台山礼赞》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价。胡芳的《简析师延智的诗歌创作》,(《中国土族》1999年总第8期),从生存家园、情感世界、精神守望三大主题对土族诗人师延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评介。胡芳的《土族女词人李宜晴词艺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从语言、表现手法、抒情手段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李逢春先生搜集整理了《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选》(《中国土族》总第6,7,8期)。 三、经济发展研究 研究土乡经济发展的论著主要有:翟松天、胡先来等撰写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对互助县十年改革进行了回顾和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实施对策与措施。朱公甲、吕军伟等撰写的调查报告《民和民族经济改革实验区的调查》(《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对民和民族经济实验区建立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席元麟的《互助土族农村经济生活的调查与思考》(《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根据作者对互助土族自治县7个乡、9个村、14个社的人口状况、生产和生活资料占有等情况的调查,对互助土族地区经济生活状况作了概要分析,并提出了如改变观念、培养人才、多种经营等建议。吴承义的调查报告《土族地区的忧与思——来自互助、大通土乡的诉说》(《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从土乡巨变、新的困惑、致富之路三部分分析了土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现状,并对今后土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步伐等建议。吕建中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和三川土乡商品观念的转变》(《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该文重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川土乡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方式的改变,第三产业的兴起,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品观念的转变。张振录、张忠孝的《青海土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探讨》(《中国土族》1994年总第3期),对土族地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及特点进行了评价,并对发展旅游业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战略设想。另外一些文章如宋玉龙的《明晰互助发展思路》、马成龙的《加快民和跨越式发展》、包福元、焦文明的《立足当地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大通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等发表在《青海日报》、《民族经济与发展》、《中国土族》等省内刊物上。 四、婚姻家庭人口研究 1.婚姻家庭研究:费孝通、王同惠合译的《甘肃土人的婚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是一本主要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土族地区婚姻家庭状况的人类学译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还收录了潘乃谷撰写的《土族婚姻家庭的变迁》,文章针对前人在二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婚姻方面的描述和记录,在1992年1994年经过两次实地跟踪调查撰成。主要论述了现存的土族婚姻制度、婚姻范围、婚姻方式、特殊婚姻、离婚与再婚、家庭类型、家庭规模等。坚赞道杰、贡保草的《天祝县土族婚俗试探》(《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 3期),从“出嫁”和“迎娶”两阶段对天祝土族婚俗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张成志的《浅谈土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从土族现今保留的古老婚姻习俗如抢婚、招赘、哭嫁等,对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探讨。何吉芳的《民和土族婚姻制度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对解放前民和土族的婚姻制度做了初步的探就,并对存在于土族家庭中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转房婚这三种婚姻形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土族人口研究:刘成明的《土族人口状况调查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生育和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土族人口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的一些探讨。李友楼撰写的调查报告《青海土族老人》(载于《青海高原老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老龄问题委员会1992年编印),从土族家庭和人口老化,土族老人家庭地位的演化和现状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论述。岳世淑主编的《青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文中对土族妇女的人口现状、社会地位、就业状况、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等有所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