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2012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会议论文摘编(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2-06-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参加讨论

    民族文学理论及当代作家文学专题
    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在《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中西北民族文学的贡献》中认为,中华文化由四大板块构成,中华文化板块结构是为了研究中华文学的结构而提出来的,它要解决包括区域文学共性、少数民族文学共性、中原文化圈汉文学和周边呈“ㄈ”形三个文化圈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等四个层次的问题,并从比较完美的三维结构、充分发育的英雄史诗、宛如长河的作家长诗、消化融合的成功范例等几个角度着重介绍了西北文化区在中华文学中的贡献,突出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重要的动力源泉。
    新疆师范大学王佑夫教授在《拓展民族文论研究》中指出,纵观30年来对民族文论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在时间空间和批评主体、载体流通上都大有拓展的必要,即研究范围和对象应扩大到包括“文革”10年和21世纪10年的当代民族文论,推动民族文论的发展的古今汉族学人,台、港、澳民族文论,55个少数族群的口头文论,进入对民族文论的文化背景、自身规律、批评方法、概念范畴、内部结构、民汉关系、民外关系等方面深入系统的探讨。
    湖南省作家协会龙长吟研究员在《构建民族文学学的基点:文学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之一)论文学公共性与民族性的共融》中提出,文学公共性与文学民族性的融合有包括与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情感、精神信仰、理想追求、民族心理性格共融的六种形态,它们的共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多个方面的实际操作问题。
    湖南大学文学院罗宗宇教授在《论沈从文的昆明书写》中认为,沈从文的昆明书写在现实和回忆两个维度展开,与湘西书写形成参照,内容集中在自然景象、社会现象和民俗事象三方面,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自然优美、社会丑陋和民俗独特的立体昆明形象,彰显出那无法释怀的昆明情结。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赛力克布力·达吾来提肯教授的《新疆哈萨克族翻译文学现状研究》认为,我国哈萨克族文学翻译事业发展较快,但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研究方面,准确和客观的反映中国哈萨克翻译文学的发展脉络、代表性翻译文学家的界定、翻译技巧的挖掘和展现、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发展趋势的科学展望等都是关键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蒋芝芸教授在《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名家的文学活动略论——以沈从文和老舍为中心》中指出,沈从文和老舍是少数民族文学名家文学活动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思想启蒙特征,他们以启蒙者的精神姿态从事文学创作与报刊编辑,他们的文学活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着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归属。
    喀什师范学院古丽娜尔·吾甫力教授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喀什噶尔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民族性与发展思路》中提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的创作多元并存,相互包容差异、交融发展的特征明显,而新疆少数民族创作者则缺少厚重感和高远的立意,需跳出本民族的视域,为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创作事业,更需加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队伍建设。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孙博教授在《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困境与新生》中指出,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大致遭遇了包括传统文本内部分析与审美鉴赏所带来的封闭性与模式化等困境,需以文艺学的固有理论为根基,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与规律的引领和统摄作用,适度结合多学科的文化阐释,加强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借鉴与吸收。
    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黄秉生教授在《民族文艺学构想》中认为,民族文艺学在过去主要用主流文艺学的理论、观点去观照、评论、衡量少数民族文艺现象,未能看出民族文艺的真正价值,民族文艺产生于不同主流文艺的环境、土壤,并与主流文艺的历史运程不完全相同,可以从文化生态的视域去构建民族文艺学。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宝音达教授在《关于新疆多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特性,在研究中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开拓文学研究视野,面对全球化语境,扩大影响力,突破文学研究的界限,打通学科的界限、语言的界限、个人认识观念的界限。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及古代文学专题
    中央民族大学毕桪教授在《关于母语文学》中认为,母语文学是中国多民族、多语言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文字传统和母语文学传统的民族来说,母语文学是这些民族书面文学和作家文学的主体,体现这些民族文学发展的成就、水平和前途,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需依靠母语文学创作的作家队伍和评论队伍,以及具有文学修养的文学翻译队伍。
    大连民族学院李晓峰教授在题为《“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中指出,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跨国影响,各民族母语文学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对世界文化、文学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尬处境,在所谓的“中国文学”语境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高人雄教授在《北朝文学的地狱民族特性述略》中认为,五胡十六国文学以民歌和军国文翰为主旋律,北魏的拓跋鲜卑文学促使北朝文学走向繁荣,北周北齐的鲜卑文人文学创作为隋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研究北朝文学同时应兼及西域文学,佛经翻译与乐舞东传中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影响了传统文学的风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