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在守望传统中开拓创新──2013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 安德明 张岩 程德 参加讨论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民间文艺中的许多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民众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急速推进,中国社会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艺也面临着双重的命运: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舞蹈、民间歌曲等领域,在民间文艺与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创新、学术研究、活动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主持人:冯骥才 罗杨
    首席专家:安德明 祝鹏程
    撰稿:安德明 张岩 程德兴 黄莺 任雨晨 杨俊生 李建平 刘洋
    

    一、发展概况
    对于民间文艺来说, 201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周年,也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十周年。这两个标志性事件,均与民间文艺直接相关:一方面,它们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民间文艺;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的推进,同民间文艺工作者密不可分,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本身就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主持、并组织民间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尽管从工作侧重点、实施方式和实施主体等方面来看,非遗保护和民间文化保护这两项工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它们的前提和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记录和保存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两项工作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它们的推动,一种正确理解和对待民间文化的意识在全社会得到了普及,民间文化在国家的地位也获得了全面提升。从2011年我国开始颁布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不少地方政府都根据当地实际,开始制订具体的非遗保护条例或工作方案,本年度,这项工作有了更多的进展,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当地非遗的法规条例,加大了保护的力度和有效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是时常在学术界和具体操作层面引起困惑、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但在此过程中, “文化传承人”却被大多数参与者都看作是保护实践必须重视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非遗工作对“传承人”的界定,只限于那些在某一传统文化事象方面掌握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的“文化专家” ,相应的保护实践也只是针对这一类特殊人员来进行。这样的做法,在照顾到一种特殊的传统知识、技能及其传承者的同时,却忽略了保证该传统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即社区内不一定精通专门知识或技能却在该知识技能的延续中共同发挥着主体作用的普通成员。
    过去十年间,经过全力投入非遗保护,中国在实践和理论研究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充实、完善和促进国际非遗保护,必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本年度国内许多民间文化研究和协调组织机构,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等等,或单独、或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合作,先后组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做出有深度的总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在发展文化产业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的形势下,如何避免过度产业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造成的冲击,如何保证不把民间文化完全推向市场,而是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有条件地发展文化产业。这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亟需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二、抢救保护
    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随着抢救保护的视野不断扩大,保护的对象从传统的文物保护,到本世纪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刚刚肇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政府和社会保护的力度也不断加强。保护的方式、模式和保护手段技术也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多个非遗项目的综合性保护、单个项目的深度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生产性保护模式。
    1 .加强依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到38项,名列世界第一位。随着工作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非遗名录的申报只是一种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使非遗项目得到多种形式的保护,才是保护工作的最终使命。9月6日,文化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地也纷纷致力于加强和完善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依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法规或条例。
    2 .多领域合作,开辟民间文化保护的新局面
    2013年我国在非遗抢救性保护方面成绩显著,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出现了多领域合作共同保护的局面。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012年4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颁布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646个) , 2013年又颁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915个) 。与此同时民间文化的保护范围也得到了扩展。2013年5月21日,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个传统农业系统)公布。
    3 .完善保护方式,从抢救性保护到生产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活态式的保护,是对特定文化圈的生态性保护,这个“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各地建立起了大量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传统手工艺类、传统美术类、中医药炮制类和饮食文化类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机能增强,与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加深,传承人的传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4 .利用数字化管理与保存技术,开辟口头文学保护利用新途径
    中国民协一直高度重视各民族口头文学遗产的抢救性搜集、记录、整理和出版工作,曾多次组织基层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调查。2010年,中国民协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三年(2010年1月—2013年12月)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的数据库工程。建成后的中国民间文学数据库将成为一个使用方便、永久保存的电子图书馆,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抢救和保存都具有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