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5] 《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 《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3]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4]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5]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 《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18]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9]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1]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2]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3]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4]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25]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6]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7]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8]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9]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0]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1]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2] 《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 [33] 《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34] 《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3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6] 《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 [37]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8]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9] 《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 [40] 《西藏大学学报》2005 年第4 期) [4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2]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 期。 [43] 《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44]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5年第3期。 [45] 《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46] 《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47] 《森林与人类》,2005年第2期。 [48] 《中国土族》2005年夏季号。 [49]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50] 《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年3期。 [51] 《档案与建设》,2005年第2期。 [52] 《西北民族研究》2005 年第2 期。 [53] 桑珠说唱本《曲木理赤财宝宗》、《齐日珊瑚宗》、《阿吉食品宗》西藏社科院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5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4 期。 [55]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 [56] 《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贾木查主编,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5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6 期。 [58]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4 期。 [59]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第4 期。 [61]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2]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3]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4] 《格斯尔全书》(第4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65]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6]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7] 《语言与翻译》(柯尔克孜文)2005年第1期。 [68]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汉文、维吾尔文)2005年第3期。 [69] 《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5期。 [70] 《柯尔克孜文学史》柯译汉,曼拜特原著,天马出版社,2005年5月。 [71] 托汗依萨克:《艾尔托斯吐克史诗的变体及其艺术特色》,见《新疆少数民族古籍论文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72]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4 期。 [73]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4]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中、下),《民族艺术》2004年 1、2期。 [75] 巴莫曲布嫫:《叙事界域与传统法则: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例》, 第2届青年民间文化论坛论文,2004年 8月。 [76] 巴莫曲布嫫:《叙述语境与演述场域》,《文学评论》2004年第 1期。 [77]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2、3期。 [78]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7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0] 《西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82] 《西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4]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85]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86]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87]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第4 期。 [89] 《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吴一文、覃东平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90]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9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第2 期。 [92]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 [93]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第1 期。 [94]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第42 卷第3 期。 [95] 《摩诃婆罗多》(全六卷),[印]毗耶婆著,黄宝生主持,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96] 顾维钧:《梵语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译本出版》,《南亚研究》2006 年第1 期。 [97]《〈摩诃婆罗多〉导读》,黄宝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98] 《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2期。 [99] 《史诗〈狄吉尼斯·阿克里特〉与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社会》,李伶俐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5 月。 [100]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第1期。 [101] 《德国研究》2005第3期。 [102]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3]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5]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106] 《故事的歌手》,[美]阿尔伯特·洛德著,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5月。 [107] 《历史诗学》,第406页,维谢洛夫斯基著,刘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108] 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09] 刘大先:《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110] 刘俐俐:《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11] 欧阳可惺:《再谈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112] 徐新建:《国家地理与族群写作——关于“长江故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13] 王平:《论少数民族作家审美创作能力提高的途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 期。 [114]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115]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116] 魏兰:《回族文学概观》,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117] 密英文:《20世纪的傈僳族作家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1期。 [118] 刘纪新:《从统一走向多元——新时期以来壮族小说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19] 姚新勇:《土改、民族、阶级与现代化——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的“土改”》,《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0] 李晓峰:《民族国家话语对个人话语的消解——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21] 包斯钦:《中国蒙古语文学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4 期。 [122] 郑靖茹:《现代传媒与西藏当代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23] 田泥:《谁在边缘地吟唱?——转型期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写作》,《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4] 任一鸣:《关于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4期。 [125] 马梅萍:《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 期。 [126] 高奇芳:《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的情感世界——读赵银棠〈玉龙旧话新编〉中的散文》,《民族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127]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论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小说中表现的女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 期。 [128] 金虎雄:《鲜族文学家金学铁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世界》,《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4期。 [129] 奥斯曼·司马义:《追求无限的精神境界——论穆罕默德·巴格拉西小说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0] 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月。 [131] 赛力克·吾合拜:《汉文学对哈萨克文学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32] 林建华:《殊途同归:壮京文学比较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6 期。 [133] 孙秀斌:《异民族文化积淀下的艺苑奇葩——比较〈百年孤独〉和〈尘埃落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