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社区成员内部访谈(“主位访谈”):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涉及宗教信仰、求偶生育等文化主题,特别是调查者与受访者存在信仰或性别差异的情况下,往往难以获得较为深入的调查结果。当然,田野工作者在社区的长期生活,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准成员”获得更多的内部知识,但仍然会有一些因身份差异而难以进入的访谈领域。在此种情况之下,田野影像工作者可以尝试通过培训社区伙伴的方式,由掌握影像拍摄技能的社区成员作为项目合作者,进行访问与拍摄,摄取相关的影像素材。“社区成员内部访谈”是以社区文化主体的内部关系进行的影像拍摄工作,因此,身为“外人”的田野影像工作者即便通过合作伙伴完成了拍摄计划,但是能否占有或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仍需获得社区的授权,否则有可能出现学术伦理风险。对于“客位”研究者来说,“主位访谈”多少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对于社区主体而言,“主位访谈”却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推进的重要方法,由社区成员主动展开的访谈与拍摄,能够成为当地社会积累影像文献,实现文化自觉的一条新路,也是社区影像民族志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开端。 三、民俗仪式的影视人类学记录法 田野影像工作者在长期进行参与观察的过程之中,除了向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影像访谈之外,最具有拍摄价值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事项,当属发生在一年中各个时节的多种社区民俗仪式,无论是传统年节,还是民间赛会,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宗教典礼,这些由社区成员集体组织并实施的仪式活动,既表现了当地的基本文化风貌,也能够从中理解社区的运作规则、信仰体系等深层次的调查主题。如果说人物访谈的拍摄技巧尚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技术训练,那么拍摄参与者众多、时空变换频繁、突发事件不断的民俗仪式,却需要田野影像工作者更缜密的筹备与更丰富的拍摄经验。 1.对于多次重复的民俗仪式,可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其固定流程安排拍摄活动。 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民俗仪式会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发生,如轮流在各个家庭举办的节日盛筵,为除灾治病而举行的萨满降神仪式,定期举行的洗礼、弥撒,或一年多次召集的祭祖活动等。如果田野影像工作者能够预先知晓社区的仪式日程:将会有多个相似性较高的民俗仪式先后举办,便可以在先期活动期间专注于参与观察,暂不进行影像拍摄,亲自体验整个仪式的全部过程,观察仪式参与者的行为举止与核心细节,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特殊经验等,较为全面地获知此类仪式的规范、程序与仪轨。经过现场认知与事后分析,田野影像工作者即能够在此后举行的类似仪式中,确认重要的文化环节,并且有预案、有重点地进行仪式流程的影像拍摄。 2. 对于无法重复的民俗仪式,应在举行之前,向核心参与者了解仪式的主要流程,对于时间、地点有充裕的预判,不至于遗漏重要内容。由于田野调查有一定的工作期限,因此很多举办周期较长的民俗仪式对于调查者来说,也难以有机会反复观摩,此外,还有很多仪式仅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才会举办,如果错过,便很难预计下一次活动的筹办时日。为了抢拍这些不可重复的民俗仪式,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在时间、地点与人物三个方面进行更为详尽的预调查: (1)仪式的开始时间与延续时长,很多仪式对于时间有严格的规定,错过时辰便难以举行,因此,拍摄者需确认仪式的始末时间,如果是在夜晚举办,则应预先设计照明方案,若延续时间较长,则需安排协助工作的助手。 (2)仪式的地点:很多仪式是单点举办的,拍摄者应提前踩点,寻找安全、稳妥、视野开阔又不对仪式进程造成妨碍的一个或几个拍摄位置。如果该仪式有预定的行动路线,则应在沿途确认若干关键的拍摄点,在一点完成拍摄工作之后,迅速赶往下一点,为仪式拍摄预留时间。 (3)仪式的主要参与者:拍摄者须事先了解仪式的主持人、行为人和仪式对象等主要参与者,和他们进行与仪式相关的交流,确认他们在仪式中的角色以及行为方式,并寻求他们对于拍摄的支持与帮助。通过上述的先期筹备工作,田野影像工作者便有可能较为从容地完成仪式拍摄,获得更为丰富、准确的影像素材。 3. 拍摄仪式流程应尽量采用非介入式拍摄方法,不与仪式参与者进行过度的互动。 由于民俗仪式本身的内向性、完整性与神圣性,通常不允许外人参与其中,或随意打断其活动进程,因此,拍摄仪式的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当严守旁观者的立场,以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方法组织拍摄,不能以拍摄为借口干扰仪式的进展,也不能随意进入仪式场域,扰乱仪式的正常秩序。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尽量保证整个仪式的完整性,将仪式的原本样貌以影像方式记录下来,作为人类学理论研究和影像民族志编著的基本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