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的伟大世纪,也是一个革命和战争风云激荡的世纪。作为一个社会人文学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艺学,起于20世纪之初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而集中体现为“平民意识”的觉醒。百年来,经过几代学人披荆斩棘,前赴后继,付出艰辛的劳动,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尽管远非成熟和完善,甚至步履蹒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反思百年文艺运动,已成为各文艺学科的一个热点,如文学百年、电影百年、百年美术……等的回顾讨论(展映)活动,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回顾百年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的发展史,自然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学科、提升学科、健全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上世纪末以来,对百年民间文学学科进行回顾研究,也成为我的一个夙愿。在先后完成了《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37—1949)的编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8月)、《新时期的民间文学》(高占祥、李准主编《新时期文学艺术成就总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和《民间文学:五十年回顾》(张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的写作之后,在迎接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中,我写了一篇《民俗百年话题》(《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到2003年,我又在中国文联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申报了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有意识地、正式地开始了我的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探索之旅。 回顾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并不是按照一种预设的学术思想发展下来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势和学术氛围下,先后或同时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思潮、流派和人物,其发展道路既不笔直也非平坦。我决定从流派(思潮)入手进行梳理和研究。我想,如把流派和思潮摸清楚了,一部民间文学的学术发展史的脉络也许就清楚了。我在这个思路下写出了《试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一文,于2003年10月应邀到武汉华中师大参加了刘守华先生主持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并有机会在会上宣读。我在这篇文章的“提要”中写道:“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会间我邀请了刘守华、刘魁立、陈建宪、施爱东、田茂军等座谈。这次座谈的报道,由华中师大的民间文学研究生李丽丹撰稿,发表在《文艺报》上。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和评价,更增加了我继续研究的决心。2004年,我陆续发表了一组论文,其中涉及到歌谣研究会及乡土研究、社会—民族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民俗学派、延安学派等及其不同学者群的学术思想。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庆典期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提交的文章是《作为民间文艺学家的何其芳》(后发表于昆明出版的《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1期),但我的口头发言,却是讲以郑振铎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和以何其芳为代表的延安学派(文学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的消长。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历经百年而至今仍呈现着不成熟性,原因何在?窃以为,综观世界,民间文学的研究,不外乎两大派,一为诗学派,一为民俗派,而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学者们,长期游走(忽悠)在这两大派之间,时而选择前者,时而又依附于后者,缺乏自觉意识和坚定信念。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有机会再作专文论述吧。 当然,回顾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的百年历程,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评说。事实上,在进入21世纪前后的那段时间里,报刊上和网络上已发表了若干用不同观点和从不同角度回顾百年历史的文章。近年来,有年轻学者开始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意见。如“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站2004年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为题召开的网络会议,其成果由陈泳超主编为《中国民间文化史的学术观照》,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这部书出版时对原题做了修改,可能是因为其中所收并非全是民间文学论文的缘故吧。高有鹏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也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为题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这些会议文集和专著,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阐释。这里,我还想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课题的名义,邀请各位就《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百年回顾》这个题目进行一次笔谈,各自从一个侧面探讨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成就、问题、经验、教训,以期对这门学科的未来注入一些活力。反思百年历程和得失,将有助于在21世纪学科建设方面减少盲目性和在新的基础上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