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故事的出处只有一篇。比较两部索引,足可以看出丁氏索引与艾氏索引的特点了,对此刘魁立先生说“丁乃通先生用功最勤之处,也即此索引特长之处,在于资料出处罗列详尽,因而令使用者极感检索之便”。[xxvii]该索引采自古代的,也有“五四”后的,更多的是全国解放后的,有600多种书籍。十年间,丁先生遍访西方各大图书馆查阅了能找到的1978年前出版的几乎全部故事。即使对此书提出批评的艾伯华也不得不赞叹使用四倍于自己资料,特别是利用42种有关少数民族的故事资料表示赞许。[xxviii]同时一些国外学者对丁氏索引在AT索引基础上介绍每个类型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不同的故事结构成分、能够获得的文献资料和题材来源称道不已。[xxix] 丁氏索引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学者提供一种历史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更好地从世界文化背景下来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巨大价值。著作中涉及7344件作品,归纳出843个类型。他说“百分之几的中国故事类型可以认为是国际的故事呢?本书列入了八百四十三个类型和次类型,仅有二百六十三个是中国特有的。”钟先生对此颇为惊讶,但同时“感到在这种学艺上国际亲缘关系的喜悦”。[xxx]因此丁氏索引不仅是对长期在西方流行的东方故事特殊论的有力驳斥,同时也为各国学者进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 这部索引问世后,艾氏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排除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寓言故事问题;把口头文学限定在特定的阶级之中的问题;民间故事的发生地与传承路线的简单指定;使用AT分类法归纳中国民间故事的困难;采集地点的省略是最大的欠缺。[xxxi] 艾氏的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似乎有将个人的学术观点强加于对方身上的嫌疑,诸如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孰对孰错则是个人学术追求的事了。 加藤千代对丁氏索引的局限性也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首先丁氏的民间故事观是狭义的,而他遵循的AT分类索引是持广义标准的民间故事的定义相悖,二者无法一致。其次,如果二者一致,那么丁氏的索引岂不成了AT坐标轴的机械运用?其所持的狭义民间故事观作用于索引的结果,很可能被艾伯华言中,即对民间故事断其手足而取其肢体。”[xxxii] 刘魁立教授认为“提要部分,编者或因考虑到使用者可以借助于其他同类索引,所以在归纳和表述时,部分类型似有过分简略之嫌。倘译为中文供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使用,或应略作增补和调整为是。”[xxxiii] “此外因沿用AT分类法,丁著对某些故事类型的西方名称也只好予以保留……还省略了一部分类型的情节提要说明文字,让读者对照AT分类法原书查考。这对熟悉AT分类法的国外学人来说不算什么障碍,而中国学人使用此书就感到十分不便了”[xxxiv]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