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内核机理与理论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1 熊凤水 参加讨论

    摘要:乡土性的内核——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决定了乡土性的外延在不断地经历流变,由“静止型的原生态”正走向动态型的流变过程。村民同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从直接收益走向间接收益,再走向彻底脱离,村民同乡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从经济层面脱离走向行政层面脱离,再走向社会层面脱离,村民同土、乡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乡土性的流变不是“传统—现代”的直线单向式,而是不断地经历消解与重构的复杂辩证过程。
    关键词:乡土性;消解;重构
    

    费孝通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葛兰言认为,“乡土是中国文明的基础,中国的文明脱胎于上古乡土的社会关系中,从它的性别关系和原始仪式中提炼出了最早的关系和礼仪”②。可以看出,研究中国社会不能不关注于“乡土性”,乡土性的研究是中国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一、文献综述
    现有对乡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费孝通教授的经典论述及其后续发展,二是“传统—现代”的分析视角。
    (一)费孝通教授对乡土社会的经典研究与后续发展
    费孝通教授在名著《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乡土社会有过经典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代表性的有差序格局、血缘和地缘、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等,围绕着这些乡土性的核心内容,还有不少学者的后续研究。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这种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建构的。”③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历深刻变迁,“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利益因素的突显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利益原则全面渗入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血缘、感情一起构成了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并且其比重日益增大④。姻缘关系和拟似血亲关系扩展了“差序格局”的边界⑤。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原有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差序格局出现了理性化的趋势⑥。
    血缘和地缘:“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⑦血缘与地缘是乡土社会联系的最重要纽带,但在农村社会转型中,“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亲族性社会关系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会呈现出弱化的趋势”⑧。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客观上要求法治。“法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程度”⑩,需要“送法下乡”。
    长老统治:“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11)农村社会经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维系老人权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逐渐瓦解,老人的权威地位从动摇走向消失(12)。
    (二)“传统—现代”的分析视角
    在传统—现代的二元框架中,具体到乡土性的研究上,把乡土性认为是传统性,把城市性认为是现代性。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农民来到城市务工,逐渐获得现代性。周晓虹通过对北京“浙江村”的研究证实,城市生活体验使农民的乡土主义、保守主义、平均主义、封闭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传统小农意识大大减弱,农民的人格和现代心理的现代性在快速生长。他认为“城市及城市文明应该能够赋予一个人在其间生活的最起码的现代特质”(1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研究表明,工业化对传统文化变革和现代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那些转移到工厂去的人们比那些仍留在乡村的耕田的人更加现代……工厂本身是一个有效的现代性学校……工厂所提供的组织经验一贯地促使人们发生改变,使他们在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有资格成为更加现代的人”(14)。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强调了人口流动在获得现代性上的重要作用,郭正林、周大鸣通过对华南一个以外出务工为主的自然村落的剖析,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民获得现代性有巨大作用。他们指出:“对于不发达的村落社会,农民体验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现代性程度,基本的途径和动力就是外出务工。”(15)蔡志海认为,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已经开始向现代转变,包括发展能力的培养、商品经济意识的萌发、社会网络的重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的习得(16)。对冲破原先地缘限制的农民工来说,在城市从事的不同职业不但使他们更多地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培育了冒险精神、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及强化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城市不同职业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得以在他乡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培养了他们敏锐地观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谋生技能;扩大了他们的人生视野”(17)。这实际上是农民工竞争能力的增强以及现代性的增长,易于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背弃。
    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乡土性的外延及其变迁,而对乡土性的内涵——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论述极少。实际上,乡土性的外延及其变迁是由乡土性的内涵决定的,深入地探讨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有助于对乡土性更加深刻、完整地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