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施爱东]2005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施爱东 参加讨论

    七.民间文学总论
    关于书面叙事与口头叙事,或者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民间文学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324]探讨了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3种深层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作为欲望宣泄的民间文化叙述结构。这3种深层结构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展开,形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和文化发展中从正统到精英、而后又到民间的内在趋势。
    其它相关论文有王卓《论清代满族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分野》[325],刘海燕《<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的关羽形象与叙事策略》[326],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尼扎里的“达斯坦”创作看维吾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互融》[327],丁冬《新体诗宜从民间吸取形式》[328],张英《<西游记>对"二郎"原型的改造与重塑》[329],延娟芹《<晏子春秋>的故事情节与民间传说》[330],张丽《试论民间故事与滕王阁诗文的创作》[331],石川《<白毛女>: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332],孙新峰《论<怀念狼>对商州民间传说的采借和创化》[333],朱双一《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334],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335],黄中祥《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书面传承特点》[336]等。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与爱情仍然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刘波《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解析》[337],根据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及角色,将女性形象分为:人类历史的缔造者、智慧的象征者、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的受难者、艺术的创造者、恶毒与妖魅的化形等。其它文章有如季爱娟《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探析》[338]。
    关于民间文学的传播、传承现象与传承人的研究是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领域最热闹的话题。黄中祥的两篇论文《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血缘传承特点》[339]、《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巡回传承特点》[340]对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哈萨克口头文学的传承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业缘等传承方式。血缘传承分为直系和旁系亲属之间的传承等两种。一位说唱艺人一旦进入幻境,就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拥有一种神秘的说唱天赋。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把说唱技艺只传给自己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的缘由,也是古老口头文学主要靠血缘关系进行传承的原因所在。巡回传承方式则是通过民间说唱艺人走村串户的说唱方式来进行传承的一种形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流行于哈萨克草原,是在时令性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孕育形成的。说唱艺人拿着冬不拉琴,随着时令性搬迁的畜群,进行巡回说唱。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是由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相关论文还有徐国源《论民间传播及其民俗习性》[341],姚朝文《经典文学语境与民间化的表演诗学》[342]等。
    关于民间文学分类问题的探讨有孙正国《“多维切分、开放扩展”原则与索引智能化——编写<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媒介视角》[343],桑荟《浅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方法》[344]等。
    关于民间文学语言现象的研究。杨雅丽《论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345],阮居平《民间文学语言浅谈——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想到的》[346],王劲松《课桌文化的语体特征》[34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概貌描述。王海《口传的历史“文本”——黎族民间文学概观》[348],刘丽《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349]。
    民间文学在地方社会中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黄红春《论江西红色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结合》[350],曲玉镜《论我国神话传说旅游资源的特征》[351],张浩文《论海南民间文学对海南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35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效益关系的问题,这几年开始缕有讨论,由此而带来的民间文学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故事及其改编》[353],调查英美儿童文学作家对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出版情况。比较中美两国儿童文学界改编民间故事的广泛程度,肯定利用民间故事资源生产儿童读物这一做法的价值。顺便介绍美国儿童图画书的形式特色和中国民间故事在美国被改编的情况。
    王林、毛向荣、肖力《民间文学艺术权初探》[354]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权是一种“特别权利”,它类似于知识产权,具有非物质性,但又不同于知识产权,它在权利性质、创新标准、客体范围等方面与传统知识产权都存在较大差异,它表现为非个体专有的独占性、长期性、不可转让性等特征。杨勇胜、郑章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客体化——传统民间文艺与知识创新的利益平衡》[355]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依据自身的国情和版权立法价值观,重置“可版权作品”的约束性条件,确认群体作者的身份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排除“固定”的要求,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客体化,以达成传统民间文艺与知识创新的利益平衡。其它还有李磊《论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地位》[356],华鹰《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立法保护》[357]等。
    其它一些民间文学类总论性质的文章还有杨汉瑜《浅谈新时期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358],张经武《刍议中国民间歌谣中的文论思想》[359],刘顺《从<大话西游>看民间文学的解构》[360],方珊《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361],燕世超《论民间文学喜剧性作品中的超越性意向》[362],韩建业《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363],曾汉祥《粤北客家民间文学简述》[364]等。
    本年度出版的民间文学教材主要有农学冠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365],该书比传统民间文学教材多了些民间文学翻译和保护的内容。
    王甲辉、过伟主编的《台湾民间文学》[366],是目前中国大陆的第一本综述台湾民间文学的专著。该书开篇介绍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正文部分则主要分为台湾民间文学作品介绍与民间文学研究家介绍,还讨论了台湾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
    陈勤建主编的《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367],该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副产品,图文并茂,精美大方,对作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梁祝文化的载体、分布、功能、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了一次可贵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