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根据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日本研究》1999年第3期,第96页;马兴国《中日两国年节习俗的变异——以春节与新年为例》,《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26页;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礼仪的变迁——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35页。 [42] 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86页。 [43] 《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44] 《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 [45] 《思想战线》,1989年,第4期 [46] 《民俗曲艺》1993年,第83期。 [47] 《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 [48]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49] 《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 [50] 《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2期。 [51] 《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 [52] 《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 [53] 《中外文学》,1993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第116-149 [54]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39页。 [55]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6]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57]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46页。 [58]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59] 白耀天的《年由火来——岭南古越人对时间知觉方式》,《思想战线》1993年第5期,第7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