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被称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的夏曾佑(1865~1924),字穗卿,浙江杭县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入词林,后改补礼部主事。戊戌时期,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并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1899年任祁门知县。1906年随五大臣赴日本考察宪政,归国后任泗州知府。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1916年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04年出版了我国近世第一部史学专著《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1933年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 清末以姚际恒、崔述、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疑古”思想有很大的发展,在学界颇有影响,也影响了后来的顾颉刚等人。在20世纪之初,夏曾佑在“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首次把太古三代称之为“传疑时代”,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疑古”思想,甚至可以说他是20世纪初年古史研究和神话学领域里“疑古”思潮的先驱之一。他在这本书里写道: 由开辟至周初,为传疑之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与诸子中见之。[经史子之如何分别后详之。]往往寓言、实事,两不可分,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故谓之传疑期。 他不仅认为周以前之古史可疑,而且进一步提出以神话的眼光治古史:“如言古代,则详于神话”(见第一篇《凡例》),并设《上古神话》一节专门论述神话,以探讨“神话之原因”和神话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牺之义,正为出渔猎社会,而进游牧社会之期。此为万国各族所必历,但为时有迟速,而我国之出渔猎社会为较早也。故制嫁娶,则离去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之陋习,而变为家族,亦为进化必历之阶级。而其中至大之一端,则为作八卦。(第七节) (女娲)抟黄土作人,与巴比伦神话合。(《创世记》亦出于巴比伦)其故未详。共工之役,为古人兵争之始。其战也殆有决水灌城之举,补天杀龙,均指此耳。(第八节) (神农)时代,发明二大事。一为医药,一为耕稼。而耕稼一端,尤为社会中至大之因缘。盖民生而有饮食,饮食不能无所取,取之之道,渔猎而已。然其得之也,无一定之时,亦无一定之数。民日冒风雨,蓦溪山,以从事于饮食,饥饱生死,不可预决。若是之群,其文化必不足开发,故凡今日文明之国,其初必由渔猎社会,以进入游牧社会。自渔猎社会,改为游牧社会,而社会一大进。(第九节) 综观伏羲、女娲、神农,三世之纪载,则有一理可明。大凡人类初生,由野番以成部落,养生之事,次第而备,而其造文字,必在生事略备之后。其初,族之古事,但凭口舌之传,其后乃绘以为画,再后则画变为字。字者,画之精者也。故一群之中,既有文字,其第一种书,必为纪载其族之古事,必言天地如何开辟,古人如何创制,往往年代杳邈神人杂糅,不可以理求也。然既为其族至古之书,则其族之性情、风俗、法律、政治,莫不出乎其间。而此等书,当为其俗之所尊信,胥文明野蛮之种族,莫不然也。中国自黄帝以上,包牺、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故言中国信史者,必自炎黄之际始。(第十节) 夏曾佑的论述,接触到了神话学的一些基础问题,诸如:(一)用达尔文的种源论(进化论)来分析神话产生的时代“必在生事略备之后”,并非与生俱有;(二)神话经历了从口传、绘画到文字的传写过程;(三)神话记载本族之古事,天地开辟,万物创制,但因年代久远,神人杂糅,包含有不合理的因素,不可以理求之;(四)神话是一族“至古之书”,体现了该民族的“性情,风俗,法律,政治”,因此,无论文明或野蛮的种族,无不视之为神圣,且信以为真;(五)中国之信史始于炎黄,而炎黄以前的包牺、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都属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战蚩尤、或云使应龙杀蚩尤、或云使女魃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兵符杀蚩尤等说,亦“皆古之神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