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陈中梅]质疑卜释(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期刊杂志赏析网 陈中梅 参加讨论

    四
    在史诗里,质疑卜释固然是少数重要人物 的个人行为,但他们的做法却不是孤立的,有着我们所不应忽略的群众基础。换言之,他们的质疑不一定必然是个人的胆大妄为,不一定是民众所深痛恶绝的大逆不道。质疑是可行的,是可以当众表白的,远非不能为公众所理解,更不会受到唾骂。欧鲁马科斯严厉驳斥哈利塞耳塞斯卜释的做法没有引起阿开亚人(此处指伊萨卡人)的公愤,连忒勒马科斯也没有针对他的卜释观进行反驳。伊萨卡公众似乎并不十分相信哈利塞耳塞斯当年的预卜,起码是淡忘了那个事件,否则我们将很难解释这位老英雄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对他们温故知新,旧事重提,重复20年前作过的卜释。老英雄的重复是有必要的。有理由相信伊萨卡人确实不再对当年的那件事情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使得他们不倾向于坚信奥德修斯能够返乡,惩罚求婚人的倒行逆施。另一位老人门托耳责怪他们忘记了奥德修斯的亲情与和善,面对求婚人的恶行,在民众大会上静坐不语,一言不发,“不用话语驳斥”,“尽管他们人少,你们人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伊萨卡民众趋于淡漠的信兆意识。起码,在他们心目中,哈利塞耳塞斯的卜释不具备不可逆转的可兑现性,不能“保证”奥德修斯会如期归返,为他们痛斥求婚人的恶行(假如他们愿意这么做的话)和由此引起的对抗提供安全保障。
    有趣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洛伊前线,发生在阿开亚军中。战前,阿开亚联军在奥利斯集结。其时,宙斯遣送一个兆象,而依据卡尔卡斯对它的卜释,阿开亚人将在第十年攻克伊利昂。卜师的释言准确,战争确实将如期结束,以阿开亚人的获胜告终。阿开亚人在特洛伊苦战九年,战争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按理说只要再作最后的坚持,他们便可夺取胜利,然后返航回家。然而,他们对战事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战争不是即将结束,而是难以定测它的终期,胜利不是即将获得,而是难以预期它的归属。卡尔卡斯当年的卜释,要么被基本忘却,要么只是存留淡漠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虽然他们还依稀记得卜释的内容,但已倾向于认为预言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对胜利不再抱有希望。让人不敢恭维的是,阿伽门农居然对此一无所知。他不仅没有想到有必要激励将士,督劝他们苦战,而且还反其道而行之,凭借突发的奇想办事,宣布撤兵返航,以此来试探他们的士气。结果可想而知。阿开亚人一窝蜂似地涌向岸边的海船,急于启航回家,“动手将船底的挡塞搬开”。阿伽门农佯装的失败情绪远比卡尔卡斯当年的预卜更有说服力,更能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做那种与获胜无关的事情,准备拱手让出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情况紧急,千钧一发。关键时刻,奥德修斯挺身而出,要求大家留下来继续战斗,以便亲眼见证卜释的正确。鉴于阿开亚人已淡忘或不再坚信卡尔卡斯的释言,奥德修斯不厌其烦,对大家详细描述了当年宙斯致送的兆象,并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复述了卜师的预言。听过奥德修斯的鼓动后,阿开亚人方才仿佛温故知新,复又记起当年发生的事情,于是纵情欢呼,赞同奥德修斯的讲话。
    阿开亚军勇们的“健忘”,肯定给当时在场的老英雄留下了印象。为了使他们坚定信念,老人回顾了出征前宙斯致送的另一个兆象。那一天(ēmati),宙斯点头答应,并把闪电打在“我们的右边上方(epidexi),显示吉祥的兆示”(enaisima sēmata phainōn)。应该说,宙斯的兆示是明确的,但阿开亚人显然不是那么确信,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了当时的情景,以至于使奈斯托耳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记取兆象所示的吉利(enaisima),战斗到底,“谁也不许急于返航回家,和一个特洛伊人的妻子睡觉”。阿开亚人不是有意冒犯神灵,但他们对卜释的应验性缺少长效的热情,不能做到常时间地坚定信仰,因此需要“有识之士”及时予以点拨,予以旧事重提和作出更多或更明晰的解释,恐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阿开亚人信兆热情的弱减,是怀疑情绪的一种曲折表现,它的存在和积聚为少数精英人士的公开质疑提供了社会——亦即群众——基础。精英人士的反潮流举动不是孤立无援的现象,从普通人对卜释的“冷漠”和精英人士对它的质疑中,我们可以读出某种内在的关联。卜释确实已不具备不可怀疑乃至挑战的权威,不再那样的神圣,它的正当性不仅受到了某些高层人士的质疑,也在民众或士兵群众的心目中失去了必须长期予以记取的兑现效应。荷马描述的史诗社会里已经出现可觉察的信仰危机,这一倾向在后世渐趋明显,质疑逐渐由一种受到压制和批判的不正当做法,转变成为一种经常无须担心受到谴责并得到众多精英人士公开赞同的正当行为。质疑卜释(和神的谕旨),当然体现人的认知观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此乃实证意识和科学精神萌发的先决条件或学理前提。质疑导致实证,而实证又将导致新思想和新观点的产生。后世的自然哲学家们延续了史诗人物勇于质疑和求证的做法,把探察及实证的触角引入自然研究领域,缓慢然而却合乎情理地促成希腊学观的范式转变,至公元前5世纪,已经比较牢固地确立起逻各斯在思想界的统领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