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于2002年开始,在高中、初中、小学开始正式设置目的在于培养“生存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时”。本论文对这种综合性学习的含义进行检验并论述了起始于乡土研究的日本民俗学学科与学校教育、乡土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指出乡土研究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视点,是将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体验化为生活智慧生活能力的必备条件。通过叙述具体事例,作者提出社区学校应与社区的博物馆携手开展真正的“综合性学习”。同时指出21世纪的民俗学应当在乡土、国家、世界三者的关联中推进自己的学科研究。 [关键词] 乡土研究;民俗学;综合性学习;学校教育 “了解每一片乡土的生活是一种手段。综合性观察乡土生活并进行精确的比较,从中学习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和劳作方式。如果有可能,再进一步与世界其他国度的乡土研究者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客观理解人类走过来的路程以及不断孕育着的新的变迁的发展路程。”:柳田国男,1933) 一 日本于2002年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开始正式设置“综合性学习课时”。“综合性学习”旨在使青少年学到以日常生活体验为中心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处理实际生活环境里的问题之能力,其目的在于一反历来的单纯记忆式的学习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学校多年来一直按照为课堂教育设置的教学计划行事,对于这种不分教科或横跨各个教科的、关注孩子们出于兴趣、爱好的自发性行动和重视“身临其境”的“综合性学习”,多数学校表现出犹豫与彷徨。 综合性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通过实际体验将其转化为生活智慧和生存能力,是以教育内容生活化为目标的一场运动。如果学校实施这一方针,而社区、家庭方面毫无反应的话,综合性学习则很有可能蜕变为仅仅是学校的一门课程而已。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出担忧学生中考、高考实力下降的意见。这牵涉到人为什么要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实力这一根本问题。应该把全日制学校每周五天课程教育里设置每周三小时综合性学习课时一事,看作是将教育主体和实施教育的场所交还给民众的一个契机。民俗学以村落或地域社会的民俗及文化传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对民俗学科来说,综合性学习不属于本学科开拓的事业范畴,但其内涵关联到民俗学科存在的目的问题。本文拟对民俗学科应采取的对策投石以问。 二 孩子们身处的教育环境的恶化,如教育机构的迷惘、教育现场的混乱、校内欺辱他人的行为以及家长们的困惑等等,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日本自明治五年(1872)颁布学制以来,现代式学校主要致力于消灭农村失学户和贯彻、充实义务教育制度。换言之,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角度解释教育一词的话,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同义词,甚至人们以现代学校教育看作日本现代化成功的范例。 现在,承认学生拒绝上学现象的存在甚至酝酿改定教育基本法,重新审视学校制度已成大势所趋。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失败,显现出现代化社会停滞和僵化的冰山一角。具有新老世代之间文化传承功能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传承与接受传承的两代人之间则会产生价值观的差异。也就是说,当教育问题惊动世人注目时,表明文化传承的进展已出现了不顺。 与现代化学校教育不同,乡村里自有一套培育人的传统教育方法(参照图1)。早在1978年就有高桥敏《日本民众教育史》一书把教育问题与民俗、与传统教育比较对照,从相对化视角论述了这一问题。小国善弘2001年的《民俗学运动与学校教育──民俗的发现与民俗的国民化》则是一部从正面论述该问题的力作。该书论述了国民教育为近代日本社会培养现代化国民、实现国家一元统治发挥了作用。他通过分析民俗学者个人的研究倾向,指出民俗学既显示出强调地区多样性的地方主义志向,又具有与同一化的民族主义相关联的特征。现代化制度是一种把村民改造为国民的制度,其中义务教育和兵役在国民均一化方面起到极大作用。这部以描述担负着实施将村民们转化为国民的教育程序的学校教师是如何在村落习俗和国家学校制度之间苦战恶斗为主题的著作,不仅扬弃了教育史与民俗学,它还提示人们重新思索所谓日本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