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V·齐马(1946- ),奥地利人,是当代具有批判、辩证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批评学家之一。他基于传统社会学批评诸学派“基本上都未涉及作品本文的语义、句法和叙述结构”等缺陷,试图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建立起一种既是“批判”的又是“经验”的本文社会学的社会学批评。这种尝试可视为继戈德曼之后文本社会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又一综合创新。 近几年来围绕“越界、扩容”、“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教材体系”、“文化诗学”、“重建文艺社会学”等展开探讨、论争与交锋,反思其实质还是一个当代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在此意义上,辩证综合的齐马本文社会学理论,恰好回应和阐明了上述问题,它丰富了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具有可操作性和效度、信度,可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并能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一 齐马曾在爱丁堡和巴黎系统攻读了西班牙和法国的文学社会学,从 (1980 年出版《本文社会学》一书提出建构本文社会学理论1后,陆续出版有《小说的双重性,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1980)、《小说的无差异性,萨特、莫拉维亚、加缪》(1982)和《社会学批评概论》(1985)等书,对其理论逐步加以完善,成为西方社会学批评领域内的一种理论范式,在当代语境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齐马的本文社会学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论。他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吸收了哲学、社会学、符号学、语言学、语义学、结构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来源,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试图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 传统的社会学批评研究的是文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据研究的重点是作品的产生、流通还是读者的反应,以及研究者的理论立场、价值取向和研究目标等诸多因素而形成了各种学派,这些学派无疑都各自言之成理,都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或只重文学的“外围关系”,或把作品内容等同于历史资料,或只关注作品的“主题”、“观念”方面,从未涉及作品的叙述、特别是本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当时的法国正是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占据文坛的时期,面对罗兰·巴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热拉尔·热奈特、克里斯蒂娃等结构主义批评丰硕的研究成果时,法国社会学批评不得不反思自身的缺陷。然而结构主义批评尽管标新立异、众说纷纭,却割断了文本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仅仅关注文本的内在关系,而着眼于作者个人心理因素既不涉及语言结构,又忽略社会历史环境。因此,人们自然会想到,是否可能把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文学批评呢?齐马的本文社会学正是对此回应的一种理论尝试。齐马认为,只有社会学批评在研究作品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时,把重点转移到作品的语言结构方面,才最有可能把这三类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本文社会学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和集团利益如何在语义、句法和叙述方面得到表现的。”*&+(,!)它立足于同时作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本文层次(即词汇 - 语义层和句法 - 叙述层),致力于揭示作品中语义、句法和叙述方面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及文化底蕴,这样它就能把结构主义关注的本文结构与社会历史文化视野有机融合起来。此外,齐马指出:“传统的社会学与精神分析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方法论论问题:它们倾向于‘内容’、‘主题’,而忽视本文的语言结构”,而本文社会学则企图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其目的“不是确定人物、情节、物和例如压抑、退化或恋母情结等某些精神分析学概念之间的象征 / 类似关系,而是要提出被文学本文吸收的语言结构的社会心理功能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将文学的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辩证综合起来考察。 张隆溪在《20 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中说:“20世纪以前,社会批评长盛不衰。20 世纪以来,在各种思潮的激变和碰撞之下,文学研究‘向内转’的呼声不断高涨。这期间,从语言学观念出发,从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入手来探索文本意义内涵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盛极一时。然而,这种‘内在研究’的批评范式在最初反拔了传统社会批评的一些偏颇之后它自身也暴露了应被反拔的局限,那就是对作品本体的的普遍强调并几乎成为一种偶像而不同程度地忽视甚至放弃了向社会历史视野开掘文本意义的尝试和努力。”[2]文学研究经过了“向外”和“向内”的两次转向后,人们发现:韦勒克所区分的文学“内部研究”与文学“外部研究”只是相对而言,“文本外”与“文本内”之间根本不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本内”与“文本外”可以辩证统一起来,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就是试图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以辩证综合。本文社会学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和集团利益如何在语义、句法和叙述方面得到表现的。”[3]P2这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回答文学作品怎样在语言层次上对社会和历史问题作出反应的问题。” [4]P40课件,本文社会学的理论关结点就是通过语言将本文结构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文本的转换。这样社会问题与集团利益、阶级利益就可以在语义、词汇和话语层上推论出来。齐马认为:“社会价值几乎从不独立于语言而存在,词汇、语义和句法的单位表达了一些集体利益,并且能够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斗争的赌注。” [5]P44可见,在本文社会学中“文本内”与“文本外”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语义层:是通过语义的分类行为来表达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的;词汇层:词汇单位总是会带上利益与社会冲突的烙印。“一切阶级斗争往往可以概括为拥护一个词、反对一个词的斗争” [6]P44;话语层:根据语义分类建立参动者模式,以此推论出叙述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总而言之,本文社会学就是在本文结构(语义、词汇、话语)与社会结构互动过程中推断出文本中蕴藏的社会问题和集团利益,以反映出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