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周平远 喻琴]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文艺学网 2006-12-10 周平远 喻琴 参加讨论

    三
    纵观近几年来的学术研讨会,像“1999 世纪之交: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1999)、
    “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2000)、“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2001)、“21 世纪文艺学的走向”(2002)、“文艺学学科的拓展和边界”(2003)、“全国第四届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 2005’高峰论坛”(2005)等,大会的中心议题都是围绕“文艺学学科越界、扩容”、“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教材体系”、“文化诗学”、“重建文艺社会学”等热点问题展开的探讨、论争与交锋,究其实质还是一个“当代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在此意义上,齐马本文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三大品性,恰好回应和阐明了上述问题,可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并能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首先,本文社会学强调实践性,而实践性也是文艺学学科定位的立足点和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众多学人的努力下,我国的文艺学学科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在大量引进、译介国外的诸多文艺理论学说的同时,积极挖掘中国古典文论的理论资源,可以说在世界横向影响与传统纵向影响的相互冲撞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学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的发展历程,面对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的学科建设成果,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只有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才能使学科本身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实践性本是或应该成为文艺学学科定位的立足点和发展动力。如今,面对着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自主性、自律性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学科边界是什么?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是什么关系?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会消亡?文艺学应该如何定位?文艺学学科应如何建设与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下学界的热点,歧见纷纭,难有定论。在我看来,艺学是实践的。改革初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争执还是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争鸣与论争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不是否定它的实践性,而是要坚持它的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十分强调实践性,所以它回应和吻合了当下的争论,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理论策略。第一,本文社会学是齐马在秉承法国自 19 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在分析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加缪等作家作品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它本身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结果。第二,作为文本的批评理论,它着重解析语言向社会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因此它丰富了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其次,批判性是本文社会学理论的精神实质,也是文艺学学科的内在品质。学术界的争鸣意味着对传统和现实的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中,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而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以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取代传统的理论范式。当下对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的争鸣与论争之所以产生,除了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客观原因之外,“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消失”“文艺学原有的一套概念、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求,需要改造”[12]这是引起学科反思的根本原因。传统的理论范式失去了它应有的阐释力,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会产生危机,最终被新的理论范式所取代。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必然遭遇的命运。因此,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文艺学学科来说,批判性是它的内在品质,是其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批判的精神在齐马那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他建构本文社会学的初衷和主旨就是要和传统的“经验”的文学社会学的区别开来;他建构本文社会学的理论来源就是对传统实证主义、法兰克福派等多种理论的批判汲取;他建构本文社会学的实践基础就是对卡夫卡、穆齐尔、加缪等!"世纪之交的现代主义作品作传统批评理论无法给予信服说明的重新阐释。所以说,齐马是怀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创立了这种既辩证综合、又实证批判的批评理论,并将这种批判精神内在于本文社会学的批评实践中。这种批判精神理应成为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的内在品质,它和钱中文先生提出的“新理性精神”、人文知识分子批判现实的人文精神是相一致的。
    最后,本文社会学讲究辩证综合,这也正是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批判面前,如何调和对立与矛盾,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来建设文艺学学科呢?这就需要保持辩证的思维模式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找出不足,取长补短,在综合中求发展。近几年的争论总是集中在“文学研究是不是可以走向文化研究”、“文学及审美应该成为文艺学的唯一研究对象”、“文艺学学科边界应扩大”等问题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性”、“审美性”、“文学本体”、“文学研究”等都已发生变化,对这些在短期内无法定论的问题我们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而应该采取辩证综合的思维模式,建设多元化的文艺学学科。陆贵山在《发展文艺学,走综合创新之路》一文中就指出:文艺学学科发展应该从文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中扩大文艺学研究的领域和版图,运用客观的、辩证的、系统的、整合的思维方式对已经存在的或即将产生的各种文论学理进行梳理、概括,走综合创新之路。而去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的“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 2005 高峰论坛”研讨会上,众多学者也认同今后的文艺学学科建设应走向交叉与融通,而交叉与融通和辩证综合在内在理路上是一致的。而辩证综合的本文社会学正回应了这一趋势,可以成为文艺学学科发展的一种理论策略。它不仅辩证综合了社会学、符号学、语言学、语义学、结构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来源,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还试图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此外,它在解析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关系过程中坚持经验 / 事实判断与批判 / 价值判断的有机融通。可以说,本文社会学可以和“文化诗学”(童庆炳)、“重建文艺社会学”(陶东风、周平远)、文艺美学、文艺生态学等[13]一样成为 21 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