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继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一是我省6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的资源采集上报工作持续推进。二是2015年度10 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采集审核,以及2016年度10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组织实施有序开展;三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图4 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评审会 四、做好非遗履约、申报等工作。一是组织完成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省中心对省直单位、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上报的170个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了严格评审,及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各申报地区和单位,促其调整、补充上报。二是牵头项目保护单位完成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妈祖信俗、南音等非遗项目的履约报告。针对这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名录的项目,省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就其存续状况、影响其传承的不利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等开展专题调研,并为相关保护单位撰写履约报告提供专业指导,最终形成每篇逾万字的报告,提交上级有关部门。 五、编辑出版非遗保护理论成果。2016年,由省中心编辑或出版的书籍包括:《文脉流芳——福建文化遗产保护读本》《与你同行——馆庆60周年福建省艺术馆工作巡礼》《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三明非遗走进福州三坊七巷非遗快拍摄影作品集》等。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陈秀梅:省中心于2008年7月在福建省艺术馆挂牌成立,目前拥有在职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 17人。具有多名中文、艺术学、文学、数字媒体与文化研究等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为省中心的业务工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福建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陈秀梅:一是文化形态多样,非遗资源丰富,具有包容并蓄的特点。海洋文化、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福建汇聚,不仅使这里的文化兼具海陆双重特征,同时,也为福建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非遗资源。据我省非遗普查统计,全省十大类别省级以上非遗资源有442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许多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福建不仅保存良好,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南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界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图5 南音表演 二是非遗影响范围广,受众面大,具有对台、对外交流的独特优势。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的语言、文化、习俗相近,形成了独特的闽台风俗文化圈。福建华侨众多,遍布世界各地,福建文化也随之广泛流及海外。比如,妈祖信俗在台湾地区和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均有较大影响,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图6 妈祖信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