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蓝海红,女,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005年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域,曾参与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设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等集成志书编撰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蓝海红: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中心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具体包括: 一、申报评审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6月起,省中心组织实施了第五批省级传承人和第三批省级传承基地的申报、评审与认定工作。2017年4月,省文化厅对评审结果予以批准公布,第五批省级传承人共111名,第三批省级传承基地共36家。 图1 第五批省级传承人评审现场 二、成功举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系列培训”。2016年,省中心向省委宣传部申报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系列培训”被纳入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12月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传承人群培训班两期,分别对我省雕刻类、刺绣类传承人群进行了系统培训。 图2 广东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开班仪式 三、抢救性记录扎实开展。2016年,省中心完成对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林智成等10位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视频300余小时、音频250余小时、照片6.4万余张;启动了对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汤明哲等10位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已先后完成对真步堂天文历算代表性传承人蔡伯励等14位省级传承人的口述史采集,并计划逐步建立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库。 图3 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四、数字化保护卓有成效。完成国家非遗中心组织实施的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汉剧”“潮剧”3个试点项目的资源上报工作已完成。完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岭南春节习俗》《岭南传统舞蹈(一)》两个系列专题片的采集、制作,启动了《岭南传统舞蹈(二)》《岭南传统手工艺(一)》《广东地方戏剧》3个项目建设。 五、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2016年6-11月,省中心承办了多场宣传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分会场系列活动,“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第四届中国山东非遗博览会期间以“粤风潮韵”为主题的广东展,以及“两岸四地”客家山歌(东莞·凤岗)邀请赛。9月起,省中心还先后举办了“我是非遗小记者·传承广东工匠精神”活动和“月圆中秋最岭南——首届广东中秋民俗摄影展”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4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广东展区 六、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6年,由省中心具体承担组织推荐等工作,完成了新一届省级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换届,共聘任委员129人、顾问7人,修订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制定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职责》。 图5 2016年省级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新聘专家培训班现场 七、课题研究及时开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精神,省中心组织开展了《广东传统工艺发展路径研究》课题,并被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系统2016年度课题研究与调研要点”重点选题。11月,还主办了“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专题研讨会。 八、出版工作体现新思路。2016年6月,省中心策划并出版发行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普及读物《玩转广东非遗,出发!》,着力介绍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内容,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蓝海红:2005年12月,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广东省文化馆加挂省中心牌子,增加非遗保护相关职能及副馆长领导职数,中心办公室现有在编人员5人。 图6 广东省非遗中心展厅 图7 广东省非遗中心展厅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广东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蓝海红: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总量较大。通过2005-2009年非遗普查工作,全省共搜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4万余条,调查重点项目7600多个。 二是呈现多元文化特色。广东地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和少数民族的非遗资源各放异彩又融合并存,充分体现了广东非遗的多元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风格。就拿传统音乐来举例,广府地区的广东音乐,如珠江流水般畅快秀丽,仿佛带有珠三角田园的春光翠色;潮汕地区的潮州音乐,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诗意,又能抒发气壮山河的豪情;客家的广东汉乐,则把古代中原宫廷音乐、当地传统民间音乐以及潮州音乐元素有机融为一体,别具一番韵味;梅州客家山歌,在大山里世代传唱,充满山野气息和泥土芬芳。 图8 民俗类非遗项目波罗诞活动现场 三是仍保留中原文化的精髓。岭南文化的根基在中原,广东非遗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多民俗活动乃至民间艺术中保留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并在岭南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与弘扬。如广州的“波罗诞”与传统中国祭祀南海的国家仪式有关;西江流域的“高要春社”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社稷坛崇拜;而端午期间广东各地的赛龙舟习俗举不胜举,既体现出广东的地域特色,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图9 民俗类非遗项目揭阳赛龙舟活动现场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广东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蓝海红:除了之前提到的一系列工作外,省内非遗保护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制度建设。近年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文化厅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等法规文件陆续颁布实施,为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规范、科学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广东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6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7项,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剪纸(广东剪纸)、皮影戏(陆丰皮影戏)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级以上传承人729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4人。此外,省内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5家、省级传承基地143家、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4家。 图10 粤剧《白蛇传·情》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蓝海红:在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的同时,省中心也积极探索、实践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拓宽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在依托门类齐全、人数众多的专家队伍参与和专业指导的同时,也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文创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局面。如省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等单位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合作编撰了《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并完成了《广东传统工艺发展路径研究》等多项课题,对我省非遗保护和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省中心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新闻媒体合作,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信息宣传发布等签订专门协议,2015-2017年已连续三年推出非遗保护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图11 各类非遗出版物 二是深入挖掘,注重非遗资源建设。在全面完成非遗普查的基础上,省中心注重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深入挖掘、整理与利用,不但按照文化部要求积极推进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还开展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同时,完成了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潮剧、广东汉剧4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的资源采集、上报工作。省中心还率先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的共享工程项目7个,内容涉及我省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53个。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省中心注重与专家学者、专业团队的协同配合,从非遗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等多个层面为建设质量提供保障。 三是与时俱进,积极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与成果出版。在全面、系统了解全省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省中心结合当前形势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2015-2016年连续两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广东传统工艺发展路径研究》课题,被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系统年度课题研究与调研要点”,2016年选题还被列为重点选题。2016年11月,省中心主办的“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专题研讨会,探讨了民俗类非遗的重要价值、传承保护方式,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些课题研究,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深入、科学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图12 “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专题研讨会现场 同时,省中心还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成果的编辑出版与活化利用,先后出版了三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100问》等专业书籍。2016年,省中心策划并编辑出版了《玩转广东非遗,出发!》,该书将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选择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片区中具有鲜明特色、群众参与度高、观赏性强的项目,按照“寻根”“节俗”“美食”“亲子”四种体验方式,梳理勾画出全省的非遗游览地图。这是我省首本非遗视角文化旅游图书,将全省各地的特色非遗项目穿珠成串,为人们认识非遗、实地参与和体验非遗提供了指引。由于市场反响良好,2017年该书进行了再版印刷。 图13 《玩转广东非遗,出发!》封面 图14 《玩转广东非遗,出发!》内页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玩转广东非遗,出发!》一书,我想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要一睹为快了。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蓝海红:2017年,省中心将围绕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工作部署,重点做好申报评审、展示活动、资源建设、人员培训、课题研究、编辑出版、实物征集、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做好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二是开展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和省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三是组织开展对我省“陶瓷手工成型类”非遗传承人群的系统培训;四是开展2017年“我是非遗小记者”“岭南端午情更浓——广东民俗摄影展”等专项宣传展示活动;五是编辑出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三)》《岭南传统舞蹈》和《广东传统工艺发展路径研究》等书目;六是开展非遗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相关的课题研究;七是做好非遗实物征集工作;八是推进广东省非遗展示馆建设。 图15 2016年参加“我是非遗小记者·传承广东工匠精神”活动的小记者合影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广东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蓝海红: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非遗宣传工作,通过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www.gdwht.gov.cn)、广东省文化馆官方网站(www.gdsqyg.com)和广东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dswhg)等平台,积极宣传、发布非遗保护工作相关动态资讯,用户可通过这些平台浏览省中心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也是省内非遗宣传的重要阵地。 图16 广东省文化馆非遗板块主页面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蓝海红:我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十几年,对非遗的认识,从陌生、疏远到亲切、熟悉再到融入情感、生活。走进日渐荒芜破落的古村,走近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在底蕴深远、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岭南大地上,俯身拾起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此过程中,我付出了汗水和艰辛,但也深深地领略了岭南的民情风俗、文化血脉和灵慧之光,寻找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懂得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文字: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