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学术界已就研究人类社会本身的规律必须要确立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一点达成了共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揭示出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限于地理环境能为人类提供自身繁衍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多的、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史学逐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近些年来也在从事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此就开展中国生态社会史学的研究谈点浅薄的见解。 首先,开展这项研究,既是符合新时代对历史学研究新要求的一种反映,同时也符合将中国生态史的研究与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紧密联系的新的学科要求。事实上,从20世纪中国社会史学和中国生态史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看,生态史与社会史研究之间的交融性已越来越明显。那么,什么是生态史呢?生态史,又称环境史,是受到二次大战后所兴起的现代环保运动的影响与推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率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从环境史的概念看,它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历史上人地关系以及以自然为媒介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与反思自然改造史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和迅速传播,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史学理念和视角;就环境史的研究内容看,它早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便以‘历史地理学’的形式发展了起来。而就目前环境史的研究方向来看,大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致力于重构过去的自然环境,以正确理解历史上的自然界本身。所以,环境史又被称为生态史;其二是探讨历史上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三是研究历史上的某一社会与国家政治及政策的关系;其四是研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环境意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讲,生态史的理论及其思想根源,实际是由西方思想史上诞生于希腊文明中的原始的环境决定论发展而来的。同样,现当代获得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史学,也一样受到过来自西方社会史学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新理论的影响,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首先提出要开创社会史研究的呼唤,从此作为中国历史学重要分支之一的社会史,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并经历了自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50年代至80年代以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为主的社会发展史研究时期,80年代以后以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级结构、血缘社会与社区、区域社会史、人口与社会保障、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等为重心的各个方面获得蓬勃发展的三个大的时期。所以,无论是从生态史和社会史产生、发展的历程看,还是从生态史应与社会史紧密联系的学术要求看,中国生态社会史学科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生态史与中国社会史学术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科技成果的高度发展的态势,也为中国生态社会史学学科的提出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史学与生态史学的发展历程,尽管两个学科都突飞猛进,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两大学科门类中的许多研究,实际上还存在着不足。关于这一点,正如常建华认为的中国社会史学的研究仍然没有强化“问题意识”,即没有达到将理论关怀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新史学”的目的;同时,社会史与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仍需加强;随着区域社会史的发展,研究疾病、灾害的环境史也应该成为学界重视的问题。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疾病史和灾害史实际上也可以归属于生态史学的研究范畴。同样,近年来生态史的研究如火如荼,但相关的研究仍存在相当多的误区,本应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却往往受到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禁锢。因此,将社会史与生态史研究结合起来,尽快加强对人类周围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要素的研究,是有助于加强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必备的外界条件产生新认识所必需的。 最后,就中国生态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看,必须密切关注地理环境的重要地位,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历史上人地关系的规律以促进当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的总和,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个自然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和动植物等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必备的外界条件。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只是这一有机整体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我们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是“人地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应是土壤环境、水环境和气候环境通过人类的饮食、起居而对人体的生理产生影响,其次才是疾病、健康等生理影响扩大到对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风俗等社会学层面上的影响。这些影响累加起来,进而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所以,中国生态社会史学的研究应当尽可能将土壤学、矿物学、化学、医学、农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