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图书评论》 2014年第 曹一帆 参加讨论

    
    

    一、解构的遗产:从德曼到德里达
    曹:兰德教授您好!您是保罗·德曼最年长的弟子,是否可以请您先介绍一下您与德曼的师承关系?
    兰德:当时我很年轻,才19岁,在哈佛大学英语系读书。那时的我初出茅庐,茫然无知。在你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位强有力的老师,你将无可避免地深受他的影响,而德曼就是如此。我尽可能用功地跟着他学习,直到他毕业离开哈佛大学,此时我本科毕业,后来的整整25年里我们始终保持联系。我仔细阅读了他的每一本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的作品非常艰深,而且他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寻找新的写作方式,而我能做的只不过是追寻着他的足迹。他所有的书都是文集,他总是写单篇的论文,这些论文读起来非常困难,意义极难把握,但每当你读完一篇又翻开下一篇,你总是能找到之前的痕迹,他就是这样不断推进着写作的。
    曹:我们通常把保罗·德曼当作解构主义者,但事实上他在60年代才与解构主义结缘,您和德曼是如何接受解构主义的?
    兰德:直到德曼见到德里达之前他都完全不知道解构。在1966年,他花了几乎一年的时间阅读德里达的作品,很快他就明白了德里达所做的事业,并且立即意识到了他不可思议的独创性与重要意义。这位年近50岁的学者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学到德里达的一切,而德里达比德曼小了整整10岁。自此之后他们俩就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我紧紧追随着德曼,所以我也在几乎同时地阅读德里达,他只用法语写作,因此很难懂。很快我就意识到,唯一能完全读懂德里达的办法是翻译他的作品。在之后的10到12年里,我只看他最难的书,并且试图去翻译它。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德里达时,他笑了,说这绝不可能。但我还是坚持做了,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彭热的签名》[1]。它不长,总共不到3万字,但信息量极大,且有许多思想的跳跃,最后我花了7年时间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后来又翻译了另一篇文章《杠杆》[2]。德里达来美国时,我也去听他的课程,和他一块工作。在我翻译德里达的作品并与他共事时,德曼给予我很多帮助。1983年德曼去世,随即出现了传闻,他在二战时所写的亲纳粹文章被发现。在1987年,为了打破传言,我在阿拉巴马举办了一个关于德曼的会议,德里达和我向与会者澄清事实,但当会议内容被公开之后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更糟糕的是,我因为失去德曼而不知所措。作为师生,这是一个尤为困难的时刻,学生如此眷恋自己的老师,老师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这种眷恋。德曼就是这样的老师,他知道如何吸引别人,却不懂得如何“放开”别人。所以你必须小心谨慎,耐心地独自找“出路”。你必须面对这种失落感,否则你只能处于悼念和重复中,变成一个只会哀悼的人,而无视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重要的是,要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尽可能地找到自我成长之路。
    曹:您刚才谈到的话题非常有意思,我能感受到您深切的焦虑与关怀。德里达之后,哲学意义上的突破或创新仿佛停滞了,与此相对的是,新的哲学话语不断地被生产。
    兰德:现在我把它叫作寂静的时光。在学校里,人们在午后躺下小憩,这就是寂静时光。人们习惯了失去德里达的日子,也习惯了失去德曼,然后人们开始做各自的事情,不一定是文学,也可以是社会学、政治学,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我不在乎这些,这就是我的“狭隘”之处。在我们所谈论的有限领域里,事情发展得很缓慢,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人们观望、思考,却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变化。我不怀疑在10到20年里寂静的时光会过去,人们会做许多有趣的事,不过至少现在一切都尚未可知。
    曹:德里达或德曼的“孩子们”正是当今欧美思想界最活跃一批人,他们也和您一样承受着失去老师的失落感,却又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凯瑟琳·马拉布(Catherine Malabou),她对书写的讨论,无疑再度推进了德里达的思想。您把现在比喻为寂静的时光,但的确有不太寂静的事情发生着,您这些年一直在巴黎,怎么看待和评价当今的知名思想家?
    兰德:一些年轻人在做很好的事,凯瑟琳·马拉布是德里达的学生,她十分出色。说到巴黎,法国也很寂静,人们习惯了失去。我翻译让吕克·南希,他能在三四个月里出版一本书,他会说这很有趣,但他不会宣称自己在做有野心的事。
    曹:南希在中国很出名,国内已经出版了至少4种他的著作,包括《解构的共通体》《变异的思想》《文学的绝对》和《我有一点喜欢你》。
    兰德:他应该这样,他的作品很出色,他本可以是一位非常多产活跃的作者,但当他在写笛卡儿或黑格尔时极其审慎;而当他在写别的内容时,却显得很轻快很享受。20年前,他一边在进行心脏手术治疗,一边写完了一本书《肉身》[3],由我翻译成英文。他总是住在医院,从不旅行,但神奇的是他总是在写作,为人是那么慷慨大方,乐观有趣。当我说这是个寂静的时刻,并不是指没有事情发生,我指没有产生出能让人为之一震的能量。现在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作者,像阿兰·巴丢、齐泽克,他们总是能引起轰动,不过我并不认为他们有多出色。他们的著作很有娱乐性,但我不觉得这带来了让我们为之一震的非凡思想。我希望我这么说是公正的。齐泽克当然很流行,他很会用材料和语言,我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会改变什么东西。我知道有些事情非常有力量,非常重要,但我不想对任何人发表意见,我的工作领域相当狭窄。从19岁算起,从德曼到德里达到保兰,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打个比方,我路过南昌的一个峡谷,山坡上种着稻谷,古老而优美,但它不像平原上种的大片的田野,峡谷上的稻田非常狭窄。
    曹:德里达的“孩子们”在他之后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在中国学者看来,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正如您所说,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没有共同的道路,但你必须做你自己,否则毫无意义。
    兰德:是的。对我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有些晚,德曼去世的时候我44岁,德里达去世的时候我64岁,很多人愿意继续他们的事业,成为解构的专家,这并没有错。不过,要注意的是,要区分他们没有做的事和你受到他们的启发之后要去做的事,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所贡献,而不是简单重复你早就学会的东西。真正困难的是自己能够前行,到达更高的境界。这里就涉及第三个人,没有人提及他,就是让·保兰。
    二、让·保兰(Jean Paulhan):作为未来的历史
    曹:让·保兰对中国学界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名字,但他对您而言,可以说是德曼和德里达之后的又一座“灯塔”,那么您是如何发现他的?
    兰德:还是要归功于德曼。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注意到保兰,开始研读他的作品,并深深地为之震撼。我记得很清楚,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对我说:“我们犯了一个大错,我们对这个人(保兰)的作品一无所知,现在我要把他教给学生们。”他开了一门课,但因为病重无法继续,最终去世了。我记得很清楚,他在去世前我去他家看望他,我坐在他的床边,他要求我研读保兰,并给了我一大摞保兰的文集,他从中抽了一本,然后说:“尤其是这一本[4],这里有他的精髓,你应该看看。”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几周后他就去世了。然后我就开始阅读保兰的作品,很快便感觉他的与众不同,随后逐渐意识到德曼是对的,因为他是如此善于使用语言,如此博学,充满智慧。此外,最令人惊异的是,他早已从根本上预见了德里达和德曼后来所做的工作。具体说,保兰在1920年至1960年的写作,预见了他们在1950年至1970将要做的事。我知道这很复杂,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真的。德曼与德里达比保兰晚一辈,保兰1884年出生,德曼比他年轻了35岁,德里达比他小45岁。因此,当发现保兰早已预见和尝试了德曼和德里达的工作时,我着实感到惊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德曼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去读保兰、讲授保兰,里面有我们的未来。这并不容易,要花一些时间,但当人们能够去阅读保兰,他就能对解构主义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