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尔哈主编:《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远古的时候, 天地之开化, 理为石尔俄特时代始; 人类之开化, 理为阿普笃慕时代始。 ──彝族教育经典《玛牧》 树有根,水有源,彝族人都有自己的“茨”(ꋊ)——家谱。据口耳相传和历史记载,彝族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至今,就有父子连名的谱系,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无论是娶亲嫁女,或是丧葬送灵,无论是日常的人际交往,或是重大的礼仪场合,“茨沙”(ꋊꎭ)——叙谱都是人们尤其是彝族男子的重要活动。在凉山彝族传统社会,能否叙谱,能背出多少代、多少家的家谱,甚至是衡量一个彝族男子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彝族的家谱以父子连名为特点,环环相扣,口耳相传,代代相续。彝族叙谱为的是晓根源、知祖先、懂历史、通未来。彝族地区广为传承的叙谱活动,维持了人伦关系的和谐有序,培育着彝族人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强化了父系血脉传承的家支观念和共祖同源的民族意识。家谱是彝族人生存发展的根,是彝族人团结内聚的力。叙谱之风习,可谓源远流长,是彝族地区独有的一道文化风景。 一、编修世家谱的意义和过程 彝族家谱的传承,主要依凭心记口诵,老授幼习。因此难免有缺失、错漏或增减,搜集整理家谱并用文字记录传承,能够弥补口诵家谱之缺陷。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年轻一辈对家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开始陌生,对长幼尊卑的人伦关系已不太知晓,对祖先和历史缺乏了解与认同。因此,搜集整理家谱对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通识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幼年起,我就聆听长辈们口诵我的家谱和我母亲的家谱,但一直未对家谱做过调查研究。2005年10月,俄糯杰史家支中德高望重的杰杰铁哈、杰伊格布等人受杰史家长老——苏易们的委托多次上门请我参加2006年1月20日在昭觉拉一木乡木子来吾村召开的家支代表会议,商讨家谱修订问题。作为凉山州彝学学会的会长,我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为了抢救家谱文化遗产,为了弘扬彝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在会上,我了解到了过去家谱搜集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山水阻隔、交通不便等条件的限制,俄糯三子的后裔,居住非常分散,家支间相互来往的机会很少,各家支所持有的谱牒主要靠长授幼习、口耳相传流存下来,存在错漏和断代等诸多缺陷。而一些不懂历史、不懂家谱、不懂民风民俗和习惯法的人,仅凭一知半解拼凑出来的家谱,未经各家支中有权威的苏易、德古和专家们集体讨论形成共识,致使真伪难辨。木子来吾会议后,大家一致推举我来牵头作总负责人,组织各家支中公正、公道、有威望、知家谱、懂历史、懂民风民俗、懂民间习惯法,又懂现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人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对俄糯三子的家谱进行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编修、审定,出版一本较为系统和准确的彝族《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以下或简称《世家谱》),传给子孙后代,供大家作寻根问祖之“路线图”。 我接受了大家的重托。此后,组织了多次的座谈、讨论,排除了各种干扰,家支成员间也逐步形成了共识。杰史·阿涅·木库各家支共组建了28个家谱搜集小组,选出108名家支成员担负起家谱的搜集工作,他们中有的懂彝汉两种语言文字,有的虽不懂汉语文但精通彝语文。他们分散在川滇两省的凉山、乐山、攀枝花、雅安、丽江六州、市的西昌、峨边、盐边、石棉、宁蒗、九龙等二十余个县、市。大家热情很高,在不影响工作、不误生产劳动的前提下,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为搜集家谱资料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为家谱的编修工作送来了2000多条谱牒资料和400余份家谱资料,基本完成了家谱搜集任务。 为了集思广益,将俄糯三子的世家谱编修得更为真实、全面、客观和准确,我们从各家支推荐的人员中选出68人组成了“《世家谱》编修委员会”,还选出38名德高望重的苏易和德古组成了“《世家谱》审定委员会”,具体负责家谱的编修和审定工作。而各家支参与其间的家谱搜集者共有108人。与此同时,我们还特别聘请了彝族家谱专家曲毕卧龙同志担任副主编。他本人精通老彝文,熟悉规范彝文,曾亲自编写和参与编写过上百部家谱,还担任过《中国彝族谱牒·四川卷》编写委员会副主编,对彝族家谱编修工作而言可谓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此外,热爱彝族历史文化,擅长电脑操作并熟悉彝文输入、排版的两位彝族年轻人吉索阿瑟和老板萨龙主动参与了家谱的整理、录入、编辑和修改工作。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彝族《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编修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