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周星]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星 参加讨论

    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传统的大众媒体自不待言,包括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在内,当代中国社会依托媒体形成的民俗主义现象也非常引人注目。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日益强大化和无所不在,网络民俗主义日益盛行。电视媒体制作的各类节目,采用最多的技巧之一便是民俗主义;其制作和放映的民俗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年俗》、《记住乡愁》等大型文化影视节目,更是民俗主义风格作品的典型标本。网络民俗主义较为典型的例子,例如以互联网为载体兴起的“汉服运动”。有关“汉服”的知识,汇聚并重新编辑于相关的网站或网络论坛,并形成传播和传承的基本形态,汉服同胞们在网络相互交流信息,相互鼓励,获得各种有关汉服和汉服运动的文化资源。再比如,近年来,有意无意地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形成对峙和参照,传统的七夕正在被各类媒体和商家建构成为“中国情人节”。每逢七夕,无论是平面纸张媒体,还是网络虚拟空间,对七夕的各种演绎层出不穷。与目前尚在一些乡村仍有所保留的以“乞巧”为基本形态的传统七夕有很大不同,目前正在以城市青年男女为主体,以各种大众媒体为平台,在一些商家的推波助澜之下,形成全新的七夕民俗。此外,网络上的灵堂和祭祀,网络上的笑话、谣言、各种“段子”,以及网络花儿、网络民歌等,均是毋庸置疑的例证。
    民俗主义研究视角的导入,促使中国民俗学全面地检视自己的研究对象,上述那些看起来并不是很“纯粹”的与民俗或传统有关的社会文化事象,既然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常态,那么,自诩“当代学”的中国民俗学自然就不能对它们熟视无睹。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意识形态、旅游产业、大众传媒以及民俗的客体化等等,这些从来都不是民俗学专业用语的概念,对于民俗学者而言,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不可或缺了。不仅如此,诸如“民俗”“传统”“传承”“本真性”“原生态”之类民俗学者非常熟悉的常用专业术语,也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不那么可靠,不再理所当然,必须面临重新检讨和思考的必要。当前国际民俗学界的共识之一,就是有关“传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已经朝向建构主义发生转变[5],正是有关本真性、伪民俗及民俗主义的讨论对于这一转变过程的实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中国知识界与学术界,包括部分民俗学者在内,对于伴随着民俗文化产业化而出现的各种所谓“伪民俗”及诸多民俗主义现象持激烈批评的立场,这反映了包括民俗学在内的知识界长期秉持的一个观念,亦即民俗传统有一个原生态,它是固化、静止的,不应有任何改变。[6]民俗主义视角有助于打破上述陈腐观念的束缚。对于民俗主义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各种表现,民俗学者不应简单地做出诸如好坏、正误、真伪、高低、优劣之类的价值评判,而首先应该将它们视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事实,中国民俗学目前尤其需要直面这样的现实。民俗主义的概念和研究视角已经和正在对中国民俗学的基本理念,甚至对其现有的学科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产生影响,并形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和冲击将促使中国民俗学进一步发生变革,以便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和当下时代的需求。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国民生活的大幅度改善,生活革命在几乎所有面向已经或正在改变着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形貌,民俗文化在已经确立的消费社会中正在全面地“民俗主义现象化”。对此,民俗学者应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才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