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90年代以“都市民俗”为对象的“都市的民俗学” 上世纪80年代“都市的民俗学”研究为90年代“都市民俗”的民俗学研究播下了火种和指明了方向。经过80年代的酝酿与准备,90年代的都市民俗学研究掀起了一段热潮,成果大量涌现,视角更加独特,方法也更加新颖,既有以“都市民俗”为题的学术专著,也有以“都市民俗”为对象的研究论文。从整个90年代来看,中国都市民俗学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其中,最重要时代背景当属中国的都市化建设。轰轰烈烈的都市化运动不仅在数量上造成乡村的锐减和都市的增加,也给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市取代乡村”这一背景转换引起民俗学者研究场域的转变,民俗学者不得不将研究目光部分地从乡村中抽离出来,关照都市。在此背景下,外在时代要求和内在研究旨趣促使相当多的都市民俗学者积极介入到都市化运动中去,通过对“都市民俗”的学术研究来透视社会剧变,进而把握时代脉搏。 整个90年代,都市民俗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同时,更有民俗学刊物专门开辟了都市民俗栏目。1991年12月,《中国民间文化》出版了“上海民俗研究”专号,一次性发表上海民俗研究论文9篇,这些论文不仅从宏观上分析了上海民俗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基础,还从微观上分析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帮会习俗以及民间文艺等。可以说,这是对80年代钟敬文先生呼吁上海发展都市民俗学的一次响应。此后,学者们并没有局限于上海民俗研究,而是将研究空间扩展到武汉、广州、西安、长春等都市。1992年,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了《都市民俗学发凡》一书,[7]该书不仅资料丰富,而且收录的文章涉及到当时全国各地都市民俗,如彭德的《从热都武汉看自然气候对民俗的影响》[8],既有经验分析、也有理论叙述,还涵盖了如高丙中的《英美城市民俗学的兴起及其对民俗学的理论意义》[9]等介绍西方都市民俗学的文章。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前期都市民俗学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标志着都市民俗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都市研究并非只是民俗学一家的研究,而是有着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并且,都市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多样化方法的运用,这不仅提高了都市民俗学研究水平,而且也丰富了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例如,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料搜集研究外,都市民俗学者还大胆借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参与观察等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都市民俗,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也更具创新性。可以说,多样化方法的运用既是都市民俗学融入主流学科的一个显著信号,也是提升都市民俗学话语影响力的有效途径。90年代,学者们不仅侧重于对现代都市民俗进行研究,同时也注重中国古代都市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总结。199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10]该书分别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市民俗生活进行梳理总结,为都市民俗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十几位民俗学者耗时五年完成《中国名城汉民俗大观》,[11]该书分别从生产、生活、岁时、仪礼、交际、游艺等方面叙述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多个具有民俗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都市民俗,它为中国都市民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极大的推动了后来都市民俗的研究工作。2000年《民俗研究》第4期以“都市民俗”为专题一次性发表学术论文10篇,这其中,既有对西方都市民俗学研究成果的译介,也有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成果的总结,还有中国古代都市民俗的研究,同时还兼顾了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这直接吹响了都市民俗学转战新世纪的号角。 如果说80年代的都市民俗学研究是星星之火,那么,进入90年代,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对象的选择,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都渐成燎原之势,民俗学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并推动都市民俗学的发展。这期间,都市民俗学研究开始从80年代的“自为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即从80年代的关于“都市的民俗学”研究向“都市民俗的学”转变。90年代的学者开始自觉从事都市民俗学研究,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都市民俗学知识体系。但是,这一阶段都市民俗学的发展状况与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都市民俗学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缺乏都市民俗学理论的建构,没有形成都市民俗学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一种都市民俗学的视角与眼光。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都市民俗学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大多停留在大都市,其他类型的都市则处于缺场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是中国都市民俗学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缺陷,有些则是整个民俗学学科缺陷在都市研究中的具体表现。概而言之,90年代的都市民俗学立足于都市空间,注重时间介入,通过选择当下的、即时性的“都市民俗”为研究对象来推进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发展。90年代的都市民俗学是在80年代选择都市空间为研究场域之后锁定“都市民俗”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研究。这可以看作是都市民俗学研究中“时间意识的觉醒”,即都市民俗学不再局限于过去某一个时刻,而是将研究对象放置在一个时间的维度当中,通过“时间介入”来聚焦“都市民俗”的现代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