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陈宰]试论南宋遗音海宁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陈宰 参加讨论

    清初,南宋安化郡王王沆22世孙王又曾,曾題《古盐官曲》诗云:
    岚翠兜围蜃气飞,海乡百里总清晖。
    侬家自唱盐官曲,南到尖山北紫薇。⑴
    清海宁学者陈鱣(1753—1817)《新阪土风》有诗云:
    稗官新调数江多,酒市茶寮总设场。
    试取琵琶弹故事,居人犹自怨张郎。
    诗末诗人自注:“邑人善唱鼓儿词,时称‘海宁调’,其唱本有《渔简记》(今名《何文秀》。)”⑵
    又据路工著《明代的弹词》中有《何文秀》的记载。说明在清乾隆年间,海宁“酒市茶寮”中还在演唱这种古曲。这‘海宁调’即是南宋时的南曲(“古盐官曲”)。
    北曲南移创新调
    北宋末年,以徽宗之子趙构(高宗)为首的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中原的北曲随宋室南迁,传入江南,南宋时吸收了当地方言杂曲,遂逐步发展成为南曲(亦称“盐官腔”)。随宋室南渡移民中,有不少是达官贵人,如安化郡王王沆、监察御史马自东、国子司业贾溥、司农丞周渊、户部侍郎苏衡、枢密使沈与求、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杨由义等,散居在京城临安东郊的盐官县(今海宁市)。他们嗜好南腔北调,在闲暇之时,喜欢拍曲。以及顾、蒋、徐、祝、查、董、张等名门世家,都喜好词曲。许多仕宦人家都蓄有家僮歌儿。⑶
    还有一批河南睢阳(今商丘)地区南迁盐官县的艺人,他们善以素纸缕刻,后改以羊皮彩绘,单线平涂,制作成人物、禽兽形,由艺人操纵“影人”,牵其关节,唱、念、打、斗,伴以丝竹、锣鼓,在光源与屏幕之间表演各种动作,这就是羊皮戏。也叫皮囡囡、影戏,又称“百纸头阿三”。先是专供达官、贵人家之祝寿、婚嫁、弄璋、建宅等喜庆宴会娛乐所用。以后,为了适应吴越风尚习俗,羊皮戏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融合了盐官古曲,演武打戏时,又吸纳了“乱弹”(弋阳腔),在风格上自成一家。使这种“南腔北调”更加委婉动听。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海宁羊皮戏形成了以盐曲为主要唱腔,又称“阿啦腔”(俚语:即“我们的唱腔”)⑷。清末民初时,海宁羊皮戏有百花班、庆胜班、寿喜班……等十四副之多,分布在县境内的斜桥、路仲、郭店、丰墅、长安等地,艺人全是海宁人。1955年,在全国首次皮影、木偶戏会演上,许多老专家对海宁皮影戏的演出,赞叹不已,说:“唯此皮影保留了南宋遗音。”1956年6月1日成立浙江省木偶、皮影剧团后,遂改称“浙江皮影剧团” ⑸据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所述:“海宁皮影戏来(浙江)省作内部调演,……发现有称‘寿曲’的曲牌,似与昆曲‘豆叶黄’差不多,老艺人说上几代传下来的唯一的阿啦腔(盐官古曲),是“祖宗牌子”。经研究,昆曲中确有两种曲牌,一是‘双调北曲’,一是‘仙吕入双调的南曲’,都是宋元南戏的曲牌,而‘寿曲’前后两阙相连,因而很有研究价值⑹”。
    历来认为,中国古代戏曲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它是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加工而成的。
    然而对于海盐腔产生的时代及其作者问题,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看几种常用的权威《辞典》类工具书的解释。《辞源》云:“海盐腔,戏曲腔调名。一说起于南宋张镃,一说起于元朝杨梓、贯云石(酸斋),以后流行为固定格调。参阅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三说,清王士稹《香祖笔记》”。《辞海》云:“海盐腔,戏曲声腔剧种,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一说源于海盐的‘南北歌调’,经元杨梓等加工发展而成(见元姚桐寿《乐郊私语》);一说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张镃所创(见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一说形成于明成化年间(见明陆容《菽园杂记》),嘉靖年间曾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流行。联曲体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曾有一定影响,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台湾《中文大字典》云:“海盐腔,戏曲腔调名。为南曲之一派,流行于明季,及后昆、弋势盛,此腔遂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