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晓峰]《古典的草根》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 刘晓峰 参加讨论

    尽管早就和刘宗迪相识,但真正了解他,还是在读了他那本研究《山海经》的书《失落的天书》之后。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读《失落的天书》时那种心头一亮的感觉。
    《山海经》从来就被视为一本富于神话色彩的地理书,可是,刘宗迪却偏偏从其中读出了天文学,从其中看到了一部讲述上古天文学的失落了的“天书”。怎样一个人,才会把一本《山海经》读成“天书”?宗迪出身南京大学气象系的理科生,毕业后却投奔四川师范大学,拜高尔泰先生为师,攻读美学硕士。在大学中文系教了几年文艺理论和文学史之后,又扭头钻进北京师范大学,投身民俗学老人钟敬文先生门下,攻读民俗学博士。拿了博士学位,进了所谓学术圈,按理应该安定下来,规规矩矩地研究他的本行民俗学了,但这个人仍不肯安分,最后来了个鹞子翻身,又回到了他那管天管地的天文气象老本行。他从《山海经》入手,研究开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数之学,把神话、节日、民俗诸般学问都搬到了中国古代星空这个大背景下,一番季节轮回、时光流转的朴素道理被他用来解释古代神话和民俗,说得天花乱坠、异彩纷呈。他常常做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前些年,年轻人把七夕当中国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他却仗着自己的对于古代天文学的了解和对于文献典籍的熟悉,把七夕节的来历和意义一五一十地考证了一番,说七夕在古代原本只是一个农事节日,根本不是什么“中国的情人节”,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学术风波。他又喜欢在学术文章中暗寄情怀,头顶上明明是一个铅盖子般北京灰蒙蒙的天,却用优美的笔触追思那曾经在《左传》、《周易》、《山海经》的远古星空中神出鬼没、现如今却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东方苍龙,令人读来平添无尽的惆怅。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他居然把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科学史打成一片,委实让人艳羡。他自己说这是不务正业,我知道他这样说,只是故作姿态的自谦。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一个“不务正业”、在不同的学术门户之间来去自如的人,才能走出学科阈限的桎梏,走进原本圆融一体、道术尚未为天下裂的古代思想世界,揭示出掩藏在历史风尘背后那番久经湮没的风情。
    读者手中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学者。有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人,才有这样一本无所归类的书。书中的文章,说天文,道地理,论诗学,解神话,广到博物,微至修辞,天上地下,打成一片,古学新知,融为一炉。这本书与你谈龙,谈天上的龙,谈地上的龙,谈行于四时的龙,谈潜行水湄的龙。这本书与你谈本草、博物,谈本草学的来历和奥妙,谈博物学中的怪物和修辞,谈隐藏在这些草木鸟兽背后的诗意和秘密。这本书带你举首遥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牵牛织女星,俯身聆听大地上四季的风声和如风的歌声,引你走出文人的书斋,回到斗转星回、风声浩荡的远古星空和民间大地……这本书内容尽管驳杂多端,但整本书却一气贯注,籽粒饱满:透过天文、地理、诗学、神话、博物、修辞等等人文百态和自然万象,作者一直在追索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血脉中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
    我和宗迪交往,除了性情相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关心时间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我和他的初次相遇,就是在一次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的节日文化论坛上,那次会议大概是按照与会者的姓氏顺序分配房间,因此我们两个姓刘的就住到了一起。那一夕联床夜话,说得投机,直说到斗横星坠,眼皮打架。从此以后,时间和节日问题就成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宗迪自称当年跟高尔泰先生修习美学,苦读康德,因此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上,深受康德的影响。时间和空间,在他看来,不仅是科学思考的对象,而且更是人们的思想赖以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人类据以理解和度量其生活和世界之意义的基本尺度,因此也是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基本出发点。比如他说七夕:
    七夕故事的每一个关目都能在古人的时间感中找到源头,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鸣虫、人间的织女、初秋的阴雨以及成熟的瓜果,都因其在时序中的同时呈现而被联系起来,被赋予相同的时序意义,被编织于同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时间性对于人类知识和叙事的奠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时间,作为大自然恒久不变、周而复始的节律,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计作息,也引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叙事,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时间与其说是人类认知和度量的对象,不如说是人类理解和度量万物的可能性条件。时间川流不息,万物生生不已,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浮隐现,并因此进入或者退出人类的生活和视野,因其在时间这一宏大节律中所出现的不同关口,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被归于不同的认识范畴,被纳入不同的故事情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时间,或者说大自然的节律,就是造物造化众生的脚本;“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传》),浩瀚的星空,苍茫的大地,就是这个脚本搬演的舞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易传》),物类熙熙,众生纷纶,则是这个舞台上周而复始重复上演的戏剧。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天河会,不过是这场戏剧中一个哀婉多情的片断而已。
    这番话中不难发现康德时间观的影子,却比康德那些诘屈聱牙的论述中听得多了。
    收入这本书的文章,好些我都先后在《读书》等杂志上读过。可一旦结集摆在面前,一边重读一边回忆起数年来跟宗迪的交往,却依然生出许多感慨。这样一本不守家法、不拘一格的书或许成不了当代学术领域某一学科的入门津梁,但却是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口头传统研究、古典文献学等许多学科青年学子治学的极好参照。
    刘勰《文心雕龙》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好的学术文章,也应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愿本书的读者能和我一样,透过这些富于贯通融汇之意的文字,追随着作者流畅的笔墨,体验到一次意蕴深厚、别有滋味的精神之旅。更愿宗迪兄能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写出更多与“千载”、“万里”相接通的文字。
    这也是朋友们共同的期望。
    刘晓峰
    2010年初夏 清华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