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柳冬妩]村里的童年越来越少(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柳冬妩 参加讨论

    父母打工扔下孩子
    成长只好投靠电脑
    孩子溜进网络怀里
    网络里的怪兽,机器人,仙女侠客
    都成了他们的密友
    与童年打成一片
    怪兽比父母靠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
    怪兽在成长心里随时横冲直撞
    机器人力大无比
    给予孩子的力量
    远比父母给孩子的力量多且大
    仙女侠客在孩子身上满脑子飞翔
    父母的爱像最美的花
    绽开在远方
    可惜孩子闻不到香气
    ——《远与近》
    诗人让我们看到了在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之下,留守儿童令人忧虑的生存图景。孤独、恐惧、苦闷像一个恶魔一般纠缠着我们的儿童,于是童年的幼稚天真便不复存在,“怪兽在成长心里随时横冲直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孩子像一个个弃儿,一个个孤儿,被排斥在外,对家庭亲情的渴望逐渐幻灭。张绍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童年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化”美丽虚壳掩盖下苦闷的孩童形象。在我们渐渐麻木之时,给了我们一个冷战,一个激灵,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后乡土世界。张绍民的诗歌,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儿童在充满恐惧的后乡土世界所遇到的威胁:“父母不在身边/心就空了一大半/用孤独堆满心灵/本来童年的心都能成为快乐的玩具/但小小的心易碎/碰碎了孤独/心也不好维修/没有心灵的童年/会成长成什么呢”(《没有心的童年》)。没有心的童年,深深牵动了诗人的心灵。张绍民的诗歌来自于正在行进中的生活,因此,这样的诗歌还留有生活的体温,它的疼痛是那么真切、深挚,它的思考令人信服、深思。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张绍民,就生活在留守儿童的中间,这种亲身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弃绝了空洞的叫嚣,以沉着的力量,以平静、忠厚、无言的方式,呈现留守孩子的生存面相。
    “悲悯”是张绍民诗歌的基调。因此张绍民的诗歌并非完全是“苦难叙事”,他似乎非常宽容地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既了解恶的原因,也洞悉美的所在,并不一味地揭示乡村的凋敝、败落和苦难。他以沉默的悲悯之心,以同情与理解,用灵魂观照“留守孩子”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像《懂事》、《用快乐来忘记》、《留守的温暖》,这些诗里有对人生的理解,有对生活的感恩,有对“懂事”的赞美。诗人力图做到的是对留守生活的全记录,在冷硬荒寒之中,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点点的温暖和持久的感动:
    孙女先进入被子
    把被子暖和
    然后叫奶奶来睡
    童年像取暖器
    温暖寒冷
    连被子都被孩子的懂事感动
    ——《留守的温暖》
    他玩得满头大汗
    拼命地与爷爷奶奶玩
    爷爷奶奶以静制动
    与孙子一起度过心酸的快乐
    孩子的汗水尽量把快乐原创
    要把童年的美分给爷爷奶奶
    让他们也童年也高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