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钱茂伟 参加讨论

    三、口述史是人为本位的历史
    我们不能一直泛泛谈论口述史,而应根据应用范围对口述史作出更为细化的分类认识。
    首先,口述史可分“组织口述史”与“公众口述史”两大类。从社会空间来看,可分为组织与个人两大类型。相应地,历史记录模式也可分为“组织本位”与“人为本位”两大类型,从而形成“君史”与“民史”两大范型。政府是生活世界中最强势的组织,所以政府/国家是优先关注的对象。政府又分中央政府(朝廷)与地方政府两大类,所以国史与方志一直是主流编纂单位。“组织本位”的政府史,重在写政府及其官员的历史,更适合政府官员的需求。到了近代,随着国家形态的变化,人的个体独立性越来越强,这样的格局越来越难以维持。到21世纪,中国进入公众时代,口述史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目光朝下,进入了可以称之为“公众口述史”的时代。
    口述是实现个人史写作的基本途径。口述史是典型的人为本位,它提供的是人为本位的历史资源。人类历史是靠人创造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因人而发生的,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即便组织史,也是由组织中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口述史,既可服务于组织史,也可服务于个人史。不过,口述史在两者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传统的历史主要是国家史,国家史有相对丰富的档案、文本资料,对口述的需求度小些。摒弃组织史理念,回归人为本位,就会有新的发现。口述史的本质是个人史,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化,是历史主人公自己在说话。因为是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能写出本真的人生感悟、独特的人生经验,传统文本多只能写出他者的理解。“人为本位”模式能满足材料内涵的丰富提升要求。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主要靠文本,文本往往只能留下一些历史发展轮廓,“不能反映历史的细节,更不能呈现历史中人的真实面貌”[14]。现在的要求提高了,需要寻找更为详细的生动的历史过程自我体验资料。这些丰富而细致的资料,必须通过口述史来解决。从历史人物角度来说,上层、下层人物都有一个通过发掘大脑记忆资源,建构人物主体历史的过程。口述史的主体模式是个体生平讲述,会记录下人类的实际感受,有故事有细节,有可能搜集到人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人物记忆资源越多,越能促进人类历史的研究。
    公众口述史可以看出代位嬗变与百行百业特色。从纵向人生历程来看,人群可分为代位;从横向职业看,人分布于不同行业。个人史是个人本位的网络关系史。人是社会群体性动物,不同的人会建构出不同的网络社会体系,个人与不同的个人、组织交往的历史,就构成了独特的历史。通过不同人物的亲身经历及其网络交往过程,可以揭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面貌,了解一个行业的工作生活状况。对那些领头雁来说,通过一个人,可以写出一部局部史、一部单位史、一部村史,意义自然更大。
    个体记忆库可作大数据开发利用,有可能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人类个体文本记忆库。人类个体是海量的,个体记忆是海量的,个体的大脑记忆是人类最为丰富的信息库。只是,它是分散的、私密化的信息库。大脑记忆如果不加提取,会随着个体肉身的消失而消失。人类的聪明在于,可以将分散的大脑记忆外化,从而建构起一个更为丰富的公共知识信息库,为大家所用。在古代世界,只能留下少数上层的个人史;而在今日,则能留下更为丰富的下层个人史信息。有人提出建立“人类个体记忆库”[15]概念,这是非常值得期许的。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在对库存老唱片音源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保存,并建立起中国音乐数据库和中国戏曲数据库[16]。这是声音数据保存。那么,留下那么多个人史资料库有什么用呢?这是很多人怀疑的。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解决了这个难题。有了人类个体记忆信息库,扎扎实实地进行数据的收集、提纯、解析、利用等,就可以进行各种科学分析了,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能提升未来的历史研究水平。建立个体人类记忆信息库,这样一来,史家显然更为主动了,历史研究的基础更为牢固了。人类往往只重视物质遗产,其实更要重视精神遗产。大脑记忆的提取与保存,就是精神遗产保护。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大脑储存的丰富历史记忆资源,将其发掘出来,可以成为可观的一笔文化资源,使我们成为民史资源强国,成为智力上的世界强国。
    口述史大量发展的结果,可能出现“全面”的总体历史,形成网络状历史记录格局。以前的国家史只能容纳几个精英人物,今后的国家史如何容纳海量的普通人物,这是许多人担心的事。我们以为,这是多余的担心,新媒体、新技术将改变历史的书写格局。不同类型的历史,其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以前的历史书写,是以“点”代“面”的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被无限放大,而其他人物的历史被无限缩小;今天的历史是“面”的历史,历史是由众多“点”组成的“面”的历史,是大平面上网络结点式、繁星式历史。可以肯定的是,精英与凡人会共存,合成一张网络历史图。大国家史是一张大拼图,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链接位置。“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网络链接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为历史网络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链接结点”[17]319。在这些结点中,君与精英虽会仍居核心结点,但也会有其他人的结点位置。历史书写的媒介也不同,传统历史以纸质版本、出版社为主,而今后是电子稿、网络为主。谁掌握话筒,谁就有发言权。20世纪以来,个人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只有个人史广行,才能实现大平面的网络状历史书写格局。口述史将做实这种“人为本位”的史学格式。只有事件史、制度史、人物史三者充分发达,历史学才是全面的、丰满的。
    其次,从历史书写对象来看,公众口述史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精英口述史与大众口述史两类。以精英为对象的口述史是精英口述史,以大众为对象的口述史是大众口述史。现实生活中的人分为大人物与小人物,大人物掌握着政府的权力,事关全国或一方的大局,所以他们的个人史就成了大历史;而那些小人物的历史,则因为无关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大局,于是边缘化。不过,现代大国家史理念,强调国家史应是大家共同的历史,是大人物与小人物共同创造的历史。前人强调口述史的“民主性”与“大众化”[18],如果从大众口述史来看,理解会更透彻。
    书写对象以大众为主。大家想做口述史项目,问题是从何处入手,这是初学者马上会想问的一个问题。这没有统一的规定,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口述采访对象。根据公众口述史理念,笔者主张从身边人物与典型人物的采访入手。身边人物,可以是家人,可以是家族中的人,也可以是地方(村、区县、城市、省)名人。既可以是老人,也可以是中年人。有人认为不可能人人都写传记,主张从榜样人物入手来写。这个建议是可行的,我们正在进行的宁波全国劳模口述史采访,正是这么一种典型的榜样群体的个案采访。“昔日的声音是谁的声音”[19]2,反映的是历史话语权在谁之手的问题。今天,要求上层人物之外,有更多的下层人物进来。只要用心,随时可保留身边人的录音,进而整理成文本,普通人据此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历史文本。口述史离普通人群最近,可以让历史主人公开口说话,不再由别人来代言。有了口述史,不会书写的人也可以将自己的话记录下来了。只要会说就可以书写,这当然是一大进步。对没有文献的人来说,这是个人史文献建构的开始。口述史会让受访人惊喜,当我们的采访人送上口述史初稿,有的采访人十分高兴,称想不到聊了近二个小时,能整理出那样详细的传记来。他平生之中从来没有写过这么详细的传记。
    参与主体以大众为主。谁来做口述史,派什么用场,也会清楚。君史与民史,其书写格局是不同的。政府及其官员史就是国家史时代,只有几个史官来记录历史即可;而在现代,人人是国家一员,人人的历史是历史,人人的历史组成大国家的历史,如此人人应是历史的记录者。目前,人人有手机或录音机,只要想做,人人可参与来做,人人也可成为口述采访的对象,人人的声音得以发出来。人人动手做口述史,实现口述史的普及化,才会真正改变人类历史的记录方式。人人成为一个历史记录者,这当然是人类历史记录史上的伟大发明。
    书写内容以大众的生活与工作为主。人物口述采访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了解大历史,一是突出个人小历史。陈墨的个人采访设计,以外在事件为标志,谈个人的看法[17]37。笔者以为这样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个领军人物或视野宽广的学者来说,这样的采访要求是合理的;而对一个小人物来说,这样的要求是缘木求鱼,找错了方向。“屁股指挥脑袋”,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视野,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一个人关注什么,才会讲出什么来。如果将历史分为大历史与小历史两大类,则普通人更擅长小历史。普通人关注视野小,只能讲一些身边的历史。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突出个人史,梳理其心路历程及外在事迹。至于个人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应是第二层面的事,那是他们的弱项,可能说不出什么新鲜内容。
    大众口述史为民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口述史为公众史记录提供了可能,人人的历史均有可能留下来。大众生活于现实世界,没有文本世界意识,所以留下的文本记录少。如此,他们的历史写作不能走传统的文献整理之路,得主要靠直接的大脑历史记忆资源开发来解决。口述是人类的基本功能,人人会讲话,口述史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得以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口述史妙处在于没有文献处建立历史文献,让从来不受记录关注的人物及其历史,得以记录下来。口述史“让我们脱离历史文献的束缚,得以接触多元的边缘历史记忆”[20]。口述史的发现,使民间与民众的历史得以建立起文献系统来,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口述史天生是为下层人民打造的历史建构模式。民史建设,要从民间人物历史记录入手。没有民史记录,民史研究就是无本之源。20世纪的民史研究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没有留下多少民史记录。如果从现代开始,有意识地留下当代的民史记录,写出当代人理解的民史作品来,则后代人再来研究21世纪初年的民间生活,就有了丰富的资料。长此以往,中国的民史面貌将大为改观。总之,大众口述史将引起口述历史书写对象、书写内容、历史记录人员的革命。
    分类以后,我们对口述史的历史与现状会看得更为清楚。口述史由组织本位向人为本位转型,人物由精英而大众,这是两大发展趋势。口述史更适合人为本位,更适合大众。“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19]24,这标志着历史书写重心的转移。从历史书写史角度来说,口述史的产生是一项革命,这将大大改写人类的历史书写模式,它使“人为本位”成为可能,使公众史找到了发展的空间所在。口述史的出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历史书写的重要性,意识到历史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口述史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用处,口述史让历史学成为接地气的行业,证明历史学是食人间烟火的行业。
    口述史源于人类大脑历史记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历史认知,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自然会有一家之言的片面性;记忆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总有一定距离,不可能完全吻合;历史记忆是靠大脑承载的,难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而变形。前二条,所有文本也存在这种特性,口述的问题不会比文本多多少。何况这些缺点,可以借助多人的采访,再辅以文献,给予一定的弥补,不必太过紧张。总的说来,口述史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大家大胆地实践口述史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