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畲族收养汉族为个案, 分析了这种公开、友好、洒脱, 呈“透明式”特征的收养关系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功能。该收养关系是畲汉之间长期互动以及畲族洒脱的民族性格所孕育的畲汉之间的互惠行为, 它有利于族群间的良性互动和人格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畲汉;“透明式” 收养关系;畲族;汉族 [作者简介] 王逍,女,历史学学士硕士、人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教授,民俗学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专长畲族村落文化经济。 2005 年2 月笔者在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畲族村落——沙溪村田野调查时, 意外地发现不少畲民主动、坦然地谈及自己或家人是自幼被畲族收养的汉族这一话题。一般说来, 这在汉人视作家庭隐私或半隐私, 不会轻易与外人言及, 有的甚至讳莫如深, 然而这些淳朴的畲民, 无论男女老幼, 不仅对自己及家人收养的身世毫不避讳, 而且他们将血缘与虚拟的血缘关系处理得极为和谐, 一方面养子女虽流淌着汉族的血液, 在心理上却是完全的畲族认同, 他们在模拟的畲族血亲系统中恪守着自己恰当的继嗣者身分, 同时他们又与汉族家庭保持着一种礼仪式的交往。这种交往的度被畲汉两家配合默契地把握着。以下笔者试图对畲汉之间这种极度融洽的或姑且称之为“透明式”的跨族群收养关系, 进行缘由和功能上的分析。 一、收养个案及收养的主要特征 沙溪行政村包括:沙溪口、沙溪、道弄源和黄蓝这四个自然村, 共126户。笔者较深入地访谈了该村约三十户(主要集中在沙溪和沙溪口两个自然村), 共收集有畲族收养汉族的家庭14例, 其中6 例是解放前收养的, 4 例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收养的, 2例是七八十年代的弃婴, 2例是近几年才被收养的汉族成人, 以上个案大都由本人或其家人报道。由于调查时间有限及有的家庭外出等原因, 未能深入沙溪行政村每一个家庭。据畲民反映, 该行政村涉及收养汉族的家庭, 事实上要多于该数目。另据悉, 附近的其他畲族村落和临近的丽新畲族乡以及交界的松阳县板桥等畲族镇, 都存在着类似的畲族收养汉族子女的情况。因此可推断在过去的丽水县一带的畲族村落, 在民国时期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畲族收养汉族的情况较为普遍。 (本文原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