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起始的几年中,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了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的编撰,既是想记录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思考和技艺表现的精湛,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正是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喜爱,他们也因此而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那些民间土壤上生长的、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想,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这一些。 2009年9月22日 链接: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从书:1.《美善唐卡——唐卡大师西合道口述史》 2.《剪出来的大师——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 3.《年画世家——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口述史》 4.《影戏箭杆王——皮影戏表演大师齐永衡口述史》 5.《手捏戏文——惠山泥人世家喻湘涟王南仙口述史》 6.《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大师和传人口述史》 7.《世代陶人——陶瓷大师孟树峰口述史》 8.《哈氏风筝——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 9.《活在尪仔的世界里——布袋木偶大师徐竹初口述史》 10.《文心雕漆——雕漆大师文乾刚口述史》(待印刷)。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