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珠腊沁村的公主陵祭祀是历史形成的习俗,具有严密的仪式规程。这个祭祀有一种复调式结构,而且正因为这复调式结构,才养成了世俗和喇嘛方面的专业型民俗角色。而这两个民俗角色,又由于俗民的世俗与信仰要求,变成了复合型民俗角色。这些复合型民俗角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掌握了运用习俗的能力,发挥着民俗角色模型的榜样作用,而且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热情推动和引导着全村的信仰民俗活动,满足着俗民群体的多种民俗需要,让这个群体在社会变迁中因袭着习俗惯制。 注释: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25页。 2.乌丙安,127页。 3.《巴林右旗志》编纂委员会:《巴林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726—727页。 4.斯钦毕力格:《珠腊沁——一个蒙古村落的民族志》(手稿),笔者收藏。 5.珠腊沁村有过一座寺庙,叫做珠腊沁庙。老庙于清咸丰四年(1854)兴建,系巴林右旗13座名庙中的一座,最多时有过300位喇嘛,1949年仅剩50多位喇嘛。1966年被拆毁。(嘎拉增、呼格吉勒图、巴图巴雅尔编:《昭乌达寺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年,236页。) 6.斯钦毕力格:《珠腊沁——一个蒙古村落的民族志》(手稿)。 7.最先享用的一份,如物之第一件,饭之第一口,酒之第一盅。 8.笔者采访记录。 9.一座庙里有八位骨干诵经员。 10.曼扎罗,亦即“曼荼罗”,在念经时为防止鬼怪缠绕而堆的土墙。参见曹都《宗教词典》221页上的解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归依,或写“皈依”,是格鲁派喇嘛每天最先念的经文。有关“归依”的解释参见曹都《宗教词典》49页。 12.参见曹都《宗教词典》339页上的解释。 13.参见曹都《宗教词典》82页上的解释。 14.祷祀是赞美被祭祀的佛陀、神灵的祈祷经文。“公主祷祀”是一篇藏文经,据说是章嘉国师所撰。内容为赞美公主神,并向她祈求赐予福分。参见曹都《宗教词典》278页上的解释。 15.献沐浴,也称“侍浴”,佛教教徒出于敬奉神灵而净化神灵一种仪规。参见曹都《宗教词典》58页上的解释。 16.意为让祥瑞永驻。 17 公主陵现任祭祀喇嘛。 18.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28页。 19.斯钦毕力格:《珠腊沁——一个蒙古村落的民族志》(手稿)。 20.这里须对珠腊沁村的榆树林做一个说明。1703年,建完公主陵后,曾把本村境内方圆18里地划为公主陵香火之地。从此,这方圆18里地山水、树木、草场就成了不可触犯的禁地。由于这样的禁忌和保护,公主陵背后的椴树山上椴树长成了茂密的自然林,公主陵以东查干沐沦河东岸长出了美丽壮观的榆树林。珠腊沁人称榆树林为“陵园脚下的树”,封为神圣,从不触犯。 21.斯钦毕力格:《珠腊沁——一个蒙古村落的民族志》(手稿)。 22.依据2002年9月对桑布喇嘛的无结构访谈。 (本文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