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近年来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究成果迅速增加,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实则相关论著数量繁多,举不胜举,而且更有日益增多之势。 四、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社会文化史作为一种新兴交叉学科或学派,在中国大陆史学界自诞生以来仅仅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对这一学科的理论方法还没有形成公认一致的意见,作为新学派也还在走向成熟之中,但从研究实践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受到吸引而投身于社会文化史方向的研究探索,研究成果迅速增多。但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相关历史资料数量庞大,但非常分散、芜杂,缺乏整理,因而需要进行一定的资料整理,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尽量减少重复劳动。 第二,这一新学科总体上还处于初创阶段,相当多的研究者尚缺乏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的自觉性和经验积累,缺乏研究范式上的建树,还需要有一批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著作,需要比较集中的学术园地,以促进这一新学科尽快成长。 第三,在学科理论方法上,需要形成一些比较规范的体系,形成一些可以不尽相同,但有一定规范体系的学派,由此才能支撑起这个新兴学科,促使其成熟发展。 展望社会文化史今后的发展,大致可以预计有以下几种趋向: 第一,社会文化史开辟了一片新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十分广阔的开掘和发展空间,因而必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其中,会成为史学发展和创新的生长点。 第二,关于这一学科的理论方法会有进一步的清理和讨论,但有可能是多说并存,研究者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随着研究实践的积累,对理论方法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和精细化。 第三,这一学科的发展,主要还会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依研究的领域或方法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这将标志着这一新学科走向丰富和成熟。 以上是对“社会文化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回顾与展望。环顾世界史学界,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其他一些国家的同行当中,也有一些与我们的思路相近的动向。如西方史学界近些年出现的以“社会与思想互动”为特征的观念史、语境论等史学方法,以及英国学者彼得·伯克(PeterBurke)致力于民众态度和价值观念研究的“新文化史”(他的著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已有中文译本),美国学者艾尔曼(BenjaminAElman)致力于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新文化史”(他的著作《从理学到朴学》和《经学、政治与宗族》也已有中文译本),德国学者罗梅君(MechthildLeutner)从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的 关联中讨论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研究(《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 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中华书局,2001)等。他们的研究路向,可以说与我们社会文化 史的视角是一致的。可见,这种关注社会与观念的互动、民众生活与观念的互动,是各 国史学家在致力于史学深入发展中不约而同选择的一个重要取径,这一研究路向的发展 ,必将把史学研究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李长莉.社会文化史:一门新生学科——“社会文化史研讨会”纪要[J].社会学研,1993,(1). [2]李长莉.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A].赵清.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3]左日非(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2,(2). [4]刘志琴.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J].史学理论,1988,(3). [5]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