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新浪博客—泰山周郢的B 刘桂传 参加讨论

    中国之古籍整理,历经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众多体式,仅就注释一类,就有注、疏、笺、集注、集解等多种(参《中国古籍整理体式研究》)。这些体式各具特色,蔚为大观。近读周郢《泰山志校证》一书(黄山书社2006年5月版,以下简称《校证》),感觉此帙在古籍整理——尤其在旧志注释的体式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尝试,值得推介。
    明《泰山志》系嘉靖间学者汪子卿所撰,其书历经兵燹,传本甚稀,新刊《校证》以嘉靖原刊本为底本进行整理,辨其漫漶,补其缺失,且参以大量的典籍、碑石、档案,详作校勘与补正。《校证》的完成,对进一步研究泰山文化,实具有重要意义。
    《校证》一书对“泰山学”的贡献自不待言,使笔者更感兴趣的,则是其书在古籍注释体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作为泰山第一部专志,明《泰山志》自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史料价值,是泰山文献整理之首选;但同时它属于一本初创之作,无论体例、内容以至资料都未臻完善。这里既有作者自身的原因——如限于精力、学养,一些资料未作充分挖掘,一些地域未能充分考察,一些研考未能充分深入;也有历史的因素——如当时一些重要文献还未公布(如《永乐大典》),一些相关文物还未出土,一些研究工作还未普遍展开。职是之故,明《泰山志》虽是现存最早出现的泰山专志,但远称不上最为完备、最具水平的泰山著述。
    在明代之后,泰山研究出现一个高潮(这一点,明《泰山志》有导夫先路之功),至现当代,更形成“泰山学”的繁盛局面。不必历述诸家,就整理者周郢本人来说,其掌握泰山资料之繁富,研讨学术之深入,许多地方,已超越昔年之汪公(此为学术之正常现象)。如何将这些新成果、新进展倾注于明《泰山志》整理中,使之充分反映泰山研究的最新水平,便成为整理者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整理者在卷首《校证说明》中自叙笺注体例云:“由于本书主要供泰山研究之用,故于书中语词、典故不再一一加注,而重点对原书内容进行疏解、补充、订正。力求补充新资料,采用新成果,尝试新体例。”(见《校证》第26页)从这段说明可以看出,整理者的用心所在,不是对原书文字的疏解,而是对原书内容的扩充与升华,即:整理者在笺注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摘其确有心得、有话可说的一言一语,加以伸展,或补或证,或析或论,藉此充分展现泰山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因此,这种笺证形式全不同于翻检工具书而成的“祭獭”之作(当然那种形式也有其价值),而是较多展现了整理者对泰山研究成果全局在胸、驾轻就熟的学术功力等个人色彩。因此,笔者将《校证》这种笺注形式,试名之为“札记体注释”。
    ——所谓“札记体”,本为古今学术著作之惯用形式,如古之《日知录》,今之《管锥编》,皆札记体书。这种形式不求“体系”,而是不拘一格,于只言片语中阐发独到的见解(参蔡田明《〈管锥编〉述说》第24页“札记体”条)。某些专就一书(或一类书)而作的札记,如《廿二史札记》之属,从广义上讲,也是对原书的一种注释(所以“集解”、“集注”之书多采札记书为原书注文)。换一种角度看,《校证》中的见解独到、资料丰赡的长笺(总计约20万言,其中最长笺证达三四千字),也不失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
    《校证》中除去部分书名、人名等一般性简注外,其较长的笺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展示背景。一部著作,只有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充分显示其学术地位与影响。在全书第一条与最后一条笺证中,借注释原序《岱岳志叙》“岱往无志”及解析原《书〈泰山志〉后》文,分别补述了明《泰山志》之前与以后的泰山著述概况。这两注虽分系首尾,但却遥相承接,合而观之,便是一篇泰山著述小史。从全书来看,此笺证分合有致,谋篇布局,尤具匠心。
    二是考辨史实。对原书史实作进一步考证,原为史家正格。但《校证》之注既详且赡,往往独抒见解,叠出新意。考辨之精,超逾原志。如“无字碑”条,原志仅述“秦始皇立”之传闻,笺证则考为秦阙。此类具有创见的笺证,在全书中不下数十则,展示了泰山文史考证的新进展。
    三是综合归纳。对于明《泰山志》,昔人已有“分类杂陈,率多挂漏”(清聂学文语)之讥,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如碎珠散玉,隐含书中,缺乏归纳提炼,使人读之茫然无绪。笺证中对这种情况试加提要钩沉,综合归纳。如泰山历代石刻,是泰山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泰山志》中不下百处,但因全书不设《金石》一目,致使各代、各类石刻无法依类寻检。《校证》借注原志“岳刻诸名家” 一语,先将历代岱刻悉数辑出,编目排列,复缀以综述文字,详论岱刻之历史发展以上岱刻之分布、内容、价值与研究,以见泰山石刻之大略。读此节笺证,真如“暗室一灯”,原志散漫无归之资料,顿可纵览无余。而末节对原志的批评,也是审慎持平之论。此类大块综述,还可在注泰山祭祀(总述历代祭祀情况,见《校证》第112-114页)、注泰安僧海印(总述泰山历代高僧,见《校证》第322-323页)、注东岳庙(总述岱庙沿革,见《校证》第323-325页)、注《五岳真形图》(总述泰山历代舆图,见《校证》第7-9页)等文字中见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