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高雅]“满族萨满神话”:不是一个人的守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 高雅 参加讨论

    如果没有张爱云,这两部书所记述的那些神秘的满族民间文化,也许就真的随着傅英仁老人的故去而倏然消逝了;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许真的和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了。
    傅英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萨满神话》的第四代传承人;张爱云,他的最后一名学生、《满族萨满神话》的第五代传承人。
    老人的记忆力真的特别惊人,10 多岁时听到的故事,过了 70 多年仍然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即使时间已经过去 10 多年了,张爱云依然记得当年第一次听到老人口述时的情形。而如今,我们只能听着老人留世不多的珍贵录音,来想象老人的讲述有多么生动,才带给她如许的震撼。
    一个偶然
    一直有着文人情怀的张爱云,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研究满族民间文化的学者,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满族民间文化这个神奇的领域。
    1999 年,张爱云任宁安市文联主席。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说起当地有位奇人叫傅英仁,是满族文化专家,这让她产生了发掘、抢救满族文化的念头,只是这求师之路并不顺利。
    “其实,我第一次登门连傅英仁老人的面都没见到。”回想起当年的登门求师,张爱云很感慨,“我也没有多想,找个周末买了些礼物就去了。”“早干什么来着?”刚听到她介绍完自己的身份,老人的女儿冷冷地说:“我爸现在病了,啥也说不了了,就等着把那些东西带到棺材里算了。”家人的话也许是有些尖锐,但也显示出当时年届八旬的傅英仁,在清贫生活中传承满族文化的艰难与执着。
    “天下着雨,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很坏,像那灰暗的天气一样在哭泣流泪。”在张爱云当年日记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首次拜师的失落和不易。但思前想后,她没有气馁。接下来,她了解到当时老人中风不久,听他的家人说有种治疗老人病痛的特效药宁安没有,就自己花了1000 多元从外地购来,送到老人的家里。不再提向老人求教的事,而是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常去看望傅老。
    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她的真诚打动了傅老和他的家人。“当时老人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每次都是找到他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才能记录一些资料,进度非常慢,老人很着急,我也很着急,因为我们是和老人的生命赛跑。”后来还是张爱云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感觉好一点时,就自己录一点,然后再由她整理。
    几年间,两次中风,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整理进展得很不容易。“老人一共录了三四十盘磁带。”张爱云很动情,“傅老讲述的珍贵资料,不仅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一代又一代满族先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两个遗憾从家族传承到族外传承,是傅英仁老人走出的一小步,对于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是一大步。
    满族神话传说几千年来都是秘而不宣,只在代代萨满之间口耳相传。傅英仁老人也是从当年宁古塔有名的大萨满——他的大姨夫兼老师关寿海、三舅爷梅崇阿、舅舅郭鹤龄处学得那些让人神往的“秘传”。
    《满族萨满神话》的问世让世人惊叹于先人的智慧,但张爱云还说她有两大遗憾。
    她遗憾老人去世时也没能看到凝结了无数先人智慧、自己毕生心血来守望的这部长书。当这部书 2004 年正式出版时,老人刚刚离世一个多月;而《傅英仁满族故事》在 2006 年底时在中共宁安市委书记崔培元的支持下出版面世。
    她还遗憾,没有完成老人另一个心愿。当年病床上的老人在口述萨满神话传说和满族民间传说时,还念念不忘要整理出另外两部书——预计 36 万字的“满族风俗钩沉”和 20 万字的“宁古塔大萨满列传”。但老人未能如愿就离世了。这是张爱云心中永远的痛和遗憾。
    老人无声地走了。他未竟的话语中有什么传奇与神秘,今天我们只能去猜想,遗憾只能存留在我们的怀念之中,甚至怀念之外,而在这无情的更迭中,我们常常还来不及看清正在逝去的事物的内在价值。张爱云的遗憾与难过于无声之处。
    两个希望
    张爱云希望能有个展示这部神话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就像世界上大名鼎鼎的希腊神话一样,她也希望有一天满族神话也能名扬四方:“其实傅英仁老人多才多艺,满族的文学、舞蹈、音乐等,他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也是位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朝鲜、韩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记者和学者都采访过他,出版过关于他的研究。”
    萨满穿的神服、戴的神帽、扎的腰铃;跳神时用的抬鼓、祭天用的锅、手鼓、响板。不仅是
    现代年轻人不懂,即使是大多数上年纪的老人都弄不明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书中都有提及和
    讲述。如果这些都失传了,许多满族发展的脉络和痕迹也就此消逝了。
    张爱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萨满神话,不仅仅让它仅是一本书,仅留在纸面上,更希望能让它的传播立体起来。“我会继续整理和研究《满族萨满神话》,但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它,这是牡丹江的文化,应该是牡丹江人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相关链接
    《满族萨满神话》
    主要内容:《满族萨满神话》从内容上分为天神神话、职司神话、氏族神话、萨满神话四大类。萨满本身就是界于人神之间的一类,有关他们的神异事迹讲出来就是神话。萨满话来源于萨满世代的口传,因此它又是萨满教的教文和经典。
    学术价值:《满族萨满神话》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被称为满族先祖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要到香火断了的时候才讲传承
    今年 2 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听的、看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北京,热热闹闹地向世人展示了精湛技艺。不过同时,他们也在担心,自己手里的这门绝技能否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这当然不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消逝,也许有一天,“我们从哪里来”会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这种与时间赛跑的迫切性甚至要以分秒来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过:现在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
    目前牡丹江有 8 个省级、55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还将有 21 个项目步入省级“非遗”项目行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无疑是无价的,而这块沃土给牡丹江人留下的馈赠也是异常丰厚的。当我们走在小街巷里,走向田野乡村间,把先贤书中留下的文字,具象化为一段美好的音符、一段极富感染力的舞蹈、一份鲜香可口的美食、一个充满喜庆味道的节日时,也许会赫然发现,我们与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生态”事物的距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随着老一代人的年事已高或溘然长逝,很多传统都已消云散。
    “我们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在我们的身体里复现。我们愿与这些‘提灯传薪’者共同坚守民族民间文化的最后阵地,并最终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醒。”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曾有的那些追悔莫及不再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