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魁立]《泰山香社研究》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刘魁立 参加讨论

         在中国人的心目里,泰山是一座圣山,是一座神山。
    从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数起,中国的山峰那么多,但是对于中华子民整体来说,以其神圣价值而论,自古以来没有哪一座山可以和泰山相比。
    对于泰山,我从孩童时代就无限景仰,但是在年近七旬的时候才有幸第一次朝拜。
    那次去泰山,还是叶涛教授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他邀我去看他所考察的功德碑,和体验他做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一直攀登到玉皇顶。中途还在王母池领受了一餐斋饭。至今记得,那次虽然只是吃的煎饼和咸菜丝,我特别受优待,另有一碗小米粥,但心里却别有一番神圣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诗句。
    我一路攀登,心情是愉悦的,在泰山顶上俯瞰山下,心情更是愉悦的,激动中忘掉了自我,也忘掉了时间的存在。
    由于专业的原因, 最使我难忘的是各地民众自愿组合集体朝山的诸多香社留下的那些功德碑。
    我站在仍还矗立着的、以及长年被遗弃尔后又作为建筑材料镶嵌在墙上的功德碑面前,不禁心旌摇荡、神驰物外。
    我听着叶涛关于这些功德碑以及关于立碑的那些香社的叙说,同他讨论着由这些故事、以及由他所做的调查而产生的许多思考。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而且非常温馨。
    过去,也看到过不少的石碑。同那些巍然耸立、器宇轩昂的各种石碑相比,眼前的这些功德碑大都很小,也几乎没有什么修饰,在气度上不免寒酸,字体也不算工整、偶尔还会有一两处错别字。
    然而,仔细想来,那些高大的石碑在很大的程度上难道不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借机彰显自己“功德”的一种“广告”吗?
    只有这种香社的功德碑才是普通老百姓信仰活动的实录、才是这些小小百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生活方式某些侧面的实录。
    功德碑上极其简要的记录,虽然都是些事务性的内容,但透过字面,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内涵、社会的内涵、承继传统的内涵。这方面的内容是丰富的,是多层面的,是说不全、也道不尽的。
    我在意念中想象着从天南海北跋山涉水结队而来的香社信众朝拜泰山老奶奶的情景,默默地感佩着他们的善良、虔敬和诚心。
    香社信众,从主观上说,尽管每个人的祈求各有不同,但大家心里都怀着对泰山老奶奶的敬仰,相信她会帮助解除危难、满足祈愿或者感激她以往的福佑。这种诚敬,从客观上说,虽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总也会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抚慰和情感上的满足。
    除此之外,包括立碑在内的整个香社活动,在过去长期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它非常多的功能。
    对香社的每一个参与者来说,这是一个心理压力的释放过程,也是为解决困窘而增强信心的过程。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且还会求助于宁可信其有的超自然的力量。人们把在观念里自己建构的多重宇宙中的所有力量都动员起来、集拢起来,共度时艰、共解危难。
    参与这类香社活动,当然还是一次体能的锻炼、意志的锻炼;同时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过程:信众的慈善之心、敬畏之心借此可以得到存续、重建和巩固。
    在一个封闭的、较少了解外部世界的生活环境里,这也是走出个体农耕生产狭小天地、认识外部大千世界的一次良好机会。它为人们的广泛交往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而在香社内部,组织是严密的,有很好的分工。社首多是吃苦在先、舍己为人、擅于协调、又乐意服务的人。人们在香社中学会调整相互的关系。信众彼此的关系是亲善的,大家都能找到共同语言,进行很好的协作,能够时时处处互相帮助,互通有无,这就使同村同镇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们,共同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种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友好关系,也会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互施援手、互相帮衬,以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和无法克服的困难。
    人们在同想象的神圣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实际上调整着、协调着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地位和关系,期冀顺利地解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族兴旺、生活富足等等人事问题。
    如此说来,对待信仰问题,以及连带的香社问题,就应该有另外一种看法,不是简单地贬斥它、否定它,而是应该分析它,肯定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上面所说的这些,在叶涛的这部关于泰山香社的著作里,都有详细的解说和分析。
    不仅如此,从更宽泛的角度说,这部著作还深刻地揭示了泰山文化被广大民众活态传承的历史原因,从而将中国民间宗教结社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叶涛在这部泰山香社研究中,系统地描述了民众的进香活动、尤其是今天仍然实际存在着的香社活动;对这些民间信仰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解说和绵密的学理分析;对民间信仰组织生成和发展的脉络、及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社会背景,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阐释;并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审视和评估了国家政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
    总之,这部著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间信仰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功能。
    叶涛教授把民众生活中这一部分相当重要的活动内容展示出来、演绎出来,并给予学理性的阐明,这确实是一件有学术价值、有社会意义的功德无量的事。
    是为序。
                                                   刘 魁 立
                                                  2009年2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