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徐赣丽 郭悦]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徐赣丽 郭悦 参加讨论

    宝赠人认为萨很灵验,能福佑众人,所以要祭。村民反映:“像我们的石板路,不知道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来没有发生过地虚,都完完整整,都是那个萨保佑。像其他地方都挨过地虚,他们的石板路都脆了。我七十多岁从来没遇到火灾。人杰地灵才可以保平安啊。”“萨坛很灵的,有人出去打工之前,都会很早到萨坛这里拜。”当地人祭萨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平安,“求萨不管个人还是集体求,最先就是要消灾啊”;“我们都是求身体健康,国泰民安,没有求当官的。我们这里风水不怎么好,所以就求个平安好了”。也有人认为萨能够影响风雨雷电等诸神,使其保护庄稼,“我们祭萨是因为萨帮我们老百姓种养啊”。
    祭萨在宝赠分为大祭和小祭。小祭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寨性的,每年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即萨的生日)大家都会聚集萨坛举行祭萨活动;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管萨[7]代表全村人去给萨岁上香,烧纸钱,放鞭炮,祈求萨岁保佑全寨。另一种是个人(主要是妇女),于农历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或正月、十月初八祭祀;是日,中老年妇女各自携带茶油、茶叶、黄豆、米花到坛前打油茶祭供[8]。此外,如果发生月蚀、日蚀、瘟疫或意外事故时,及外出打工前,也会有不定期的祭祀。小祭活动都很简单,大多流于个体的私人行为,缺乏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大祭每隔七年举行,增加抬萨等活动,更为隆重。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作为地方集体活动的大祭。
    二、祭萨遗产化的目的和手段
    在全国各地申遗浪潮的推动下,2008年宝赠祭萨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在龙胜县政协和人大两会上,县政协年度专题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与保护祭萨。为了获得更高价值,2010年开始为升格为广西自治区级“非遗”而积极努力。为了申遗,宝赠祭萨必须从大多属于个人的小祭行为转化为村寨集体举行的大型仪式,但当地的祭萨活动从1980年代恢复以来到2009年还一直未举行过大祭。于是,在当地文化精英HZJ的积极倡导、参与,以及龙胜县文化馆的配合下,宝赠村民积极响应,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恢复设计祭萨环节,在全寨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重新举行大祭。为申遗而举办的祭萨活动在内容和程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以及人们对其态度与观念的转变和积极利用。
    (一)遗产化的目的
    祭萨对于宝赠人来说,最初是为了凝聚民心。当地老人说,他们当初从贵州那边迁来,经过了几代人,人心分散。为了寻求精神支柱,促进团结,便组织人员到贵州那边把萨岁接过来。之后,有了统一的精神信仰,大家都比较齐心了。只要是需要集体一起做的事情,大家都积极合作。正如赵世瑜所指出的,民间信仰是各地方强化社区传统或地方文化传统的产物,如地缘集团或宗族这样的血缘集团,需要强化其凝聚力,往往会在本地的民间信仰上下功夫[9]。今天,对于宝赠大多数民众来说,祭萨是为了纪念祖先和求得平安。
    而在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那里,举行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侗族文化,并借此发展地方经济。把祭萨当作民间文化遗产加以宣传,把祭萨活动运作成展演民族文艺的大看台,同时也想借此大做旅游文章,从民俗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在为2010年的祭萨活动设计的海报上,鲜明地昭示:这是“侗族各种风情展示的综合平台”,是“文化遗存”。列有百家宴、打糍粑、讲款、歌舞、芦笙、祭萨游行等多种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把祭萨等民族文化包装成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和可以兜售给现代人的奇异大餐、充满人情味和浪漫异域风情的视觉享受。龙胜政府有意把宝赠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目前正在请人做当地的景观规划。政府参与遗产化的目的显然有打造文化品牌,开发旅游产业之意。
    如前所述,当地政府对待祭萨节的非文化动机明显,而宝赠侗族村民也对此有所期待。宝赠地处边缘,资源缺乏,其地位被忽视,发展机会匮乏,除了当地的侗族民居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其余的可作为地方或民族传统的文化乏善可陈,急需挖掘。祭萨是侗族宗教信仰的代表,已由贵州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宝赠还保留这一习俗。把它申报成非遗,有利于提高它的知名度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祭萨就这样被推上了文化遗产化的舞台。当地人对于资源的认识非常明确,宝赠上寨有萨,即被周边其他村寨羡慕,蒲团寨就有人说:“这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没得法的。没有就没有了;不过,我们这里有传歌节”。足见他们对于资源的认识,是借用了官方的意识框架的。也就是引起外界关注,能够作为文化展示的对象。总之,遗产化的动机是借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改变其民间信仰的边缘地位;并使其实行价值化转化,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开发旅游的方式发展地方社会。
    (二)遗产化的手段
    作为民众生活的祭萨要转化为民族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需要赋予其当代价值和必要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正统化、公开化、遗产化。那么,祭萨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那部分内容是如何被抽取的,得到了怎样的升华?作为民众生活俗信的那部分又如何与其结合,被掩藏在文化遗产的外衣之下?祭萨从民间活动转向公共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如何表现?我们依据2009年和2010年的宝赠祭萨实况,从其文化遗产化的手段:展演、阐释、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1.展演
    为了打造高一级“非遗”项目,在龙胜县文化工作者和民族精英倡导下,宝赠决定于2010年3月30日举行对萨神的大祭活动,主要是恢复宝赠至少有七十多年没有举行的抬萨游行仪式。这次祭祀是作为申遗活动的主要内容来举行的,由民间信仰行为变为综合各种民族文化的“祭萨节”,具有明显的展演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