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徐赣丽 郭悦]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徐赣丽 郭悦 参加讨论

    三、被建构为遗产的祭萨形态
    祭萨功能和目的的转变也就决定了祭祀内容的调整,使该活动从隐秘性向公开化、广场化转化。为申遗而重新恢复和构建的祭萨变成了一个节日活动,增加了广场风情表演、侗族百家宴、外来客人参观走访、联欢晚会等内容。既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和娱乐自我的平台,也为外来游客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为了突出祭萨的正统性和合理性,对萨文化内涵进行了重新认定。祭萨中民众、民族精英、政府官员和文化工作者对萨神的性质有多种解释,有说是祖母神,有说是民族英雄、或福佑民众的地方神。正如文艺表演中主持人的宣讲:“萨是侗族共同的原始奶奶,是侗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是一切崇高美好的化身,她既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是艰苦卓绝的劳动神,也是村寨平安的保护神”。萨具有多种身份、多重角色,从繁衍人类以及动物的祖先,到反抗压迫、率众起义而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萨的形象集中体现为创世神、祖先神和英雄神。总之,萨集聚了侗族一切优秀文化,人们把所有美好的品德和形象都赋予她;萨拥有多种功能,人们向她祈求多福、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镇宅驱邪。经过多重建构,把地方“小传统”中的萨转化成作为民族文化符号象征的“大传统”,提高其文化地位。
    从上可见,虽然祭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文化的原生性,然而在申遗的背景下和文化日趋展演化的形势下,变化显著。民间信仰的祭祀场域变得更宽,也更加开放,被赋予新的意义。在经过精心策划之后,祭萨(节)活动汇集着侗族民间信仰、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吸收和积淀了侗族民族文化中的众多元素。
    需要补充说明和注意的是,以祭萨为主题和中心的民间活动,在文化工作者的遗产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了。我们调查发现,祭萨是被当作政府办节的方式由县文化馆人员组织策划的,有一位馆员这么表述:“我们提前半个月进来帮弄。包括文艺表演、晚上的联欢和抬萨这些,总体框架都是我们文化馆搞的,只有一个(节目)是村民自己排的。像明天抬萨什么的,都是我们帮安排,教他们要怎么做”。这显示出,祭萨中的文艺展演,包括一些仪式中的环节,其实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加工,正是他们协助确定了宝赠侗族的传统文化价值所在。申报书写明保护内容是:“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侗族祭萨”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突出作为侗族特色,集中反映侗族文化艺术的各种侗族服饰、侗族音乐、侗族舞蹈、侗族风情作为保护对象”。这里特别关注作为艺术形式的祭萨,而不是作为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民间信仰活动。文化馆人员更多是把祭萨当作侗族民间文艺的大舞台,以避免其民间信仰的表述。在对外宣传中,祭萨仪式也被更名为“祭祖母仪式”,有回避“萨神”之意,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文化工作者的理解偏差之外,也是为了回避民间信仰这一社会主流敏感问题。正如樱井龙彦指出,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两级对立的。文化遗产是极具近代性的概念,需以国家为顶点的公共机构作为后盾,而民间信仰则没有必要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它是作为历史延续的传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渗透于人们的经验之中[16]。因此,祭萨要成为文化遗产,就必须经过特别的包装,并彰显其价值。
    总而言之,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萨的主要功能和意义及其表现,与作为国家话语体系中的萨,特别是作为“非遗”运作的祭萨,这其中是有距离的。文化遗产化是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对其价值的认可、评估以及保护过程。遗产化的做法是选择民族文化中的一些与现代价值观对接的精华要素,重组、突出、放大、拔高,并加以保护;借助举行祭萨仪式这个载体,把侗族的大歌、舞蹈等优秀文化向外展示出来和保护;而另一部分则被隐藏掩盖在遗产的光辉之下。从民间文化本体来看,经过祭萨申遗,作为民俗宗教的祭萨仪式虽然有些环节中有新的文化因素进入,如萨神的塑像;但在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原有的传统。经过各方力量的策划和准备,祭萨的仪式程式逐渐恢复和完整了,娱乐展演性也更强了。
    四、余论:谁在建构遗产?谁来保护遗产?
    宝赠侗族祭萨活动被来自各方的力量以祭萨节的形式,包容更丰富更具民族代表性的文化,以此申请列入遗产名录,人们试图通过这一普通的民俗活动的遗产化努力带来更多的资源。在遗产化的操作中,通过展演、阐释、综合等方式,重新取舍原来生活中祭萨的各种要素,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突出了祭萨所代表的侗族文化的优越性和价值。可见,祭萨申遗的过程是建构遗产的过程。前面我们已经讨论祭萨遗产化的目的和手段,那么,遗产化何以能够实现?谁在建构遗产?
    民间文化一向被政府管理,如何从民间上升到民族、国家甚至世界层面,这需要特殊的机遇,而当前“非遗”保护的国际语境正是这样的机遇。地方政府对宝赠大型祭萨的举行持包容和支持态度,也是出自这样的背景。县政协委员HZJ说:“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主要是我们这一届书记非常重视文化。”正是当今举国上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使得祭萨能集多种侗族艺术和文化活动于一体,使萨成为了具有多种功能和多重涵义的光辉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