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 [加]卜正民、施恩德编 陈城等 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第一版,313页,43.80元 本书无论在理论上或个案研究的具体细节上所具有的深度和敏感性,会产生使人炫目之感。 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据说有两百多种,而有关民族构建的问题在理论上的众多观念更是充满了复杂的因素和矛盾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复杂与矛盾,所有这些观念的真实价值--如果它们的确具有的话,都应该是对于民族构建的历史过程与未来前瞻的理解有所帮助;尽管这些历史与未来叙事也必然会充满令人困惑和难解之处,但是所运用理论与历史情境的匹配是研究者力图实现的目标。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概念与学说源起于西方,具体来说是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而对于亚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较流行的观点是“挑战-回应”论,即认为作为后发的民族主义,亚洲人的民族主义情感与意识是在西方殖民入侵的历史背景中生长的,其发展的程度、性质及其影响与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压力直接相关。对于这种观念的反思和辨难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这里不仅需要有对亚洲内部事务的研究,同时还要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混合在其中的历史偶然性因素有足够的认知。 加拿大学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和施恩德(Andre Schmid)编的《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是一部多位西方的亚洲史专家的论文合集,其所讨论的问题和所得出的结论无论在理论上或个案研究的具体细节上都具有相当的深度感。我甚至认为这些深度和敏感性会产生使人眩目之感,而书前的“出版说明”中关于“已尽量做些文字处理和调整”的说明也从一个角度证实了我的担心。下面仅从书中撷取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以亚洲人的立场站在最前沿去观察亚洲民族主义” 两位编者在“导论:亚洲的民族和身份认同”中首先提出,尽管民族国家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世界、将社会团体限制在其疆域内、屏蔽所有质疑事物当前状态的观念,但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化力量的爆发性发展和绝对强大的力量在当前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第1页)作者继而认为,在亚洲人看来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衰退,因为早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亚洲国家已经深受全球化的影响--作者在这里可以推论和引申的是,既然如此,那么亚洲国家实际上并不害怕全球化,他们对于全球化的力量有时是抵抗,有时是“微妙地搅和在一起”;因而本书作者对于广泛流传的西方入侵-反应论、殖民地人民是在与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寻求民族自主这类观点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应该“更多关注亚洲民族国家形成民族身份的历史过程”;应该认识到亚洲各国的“不同精英团体往往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修饰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西方的影响仅仅处于次要的地位”;应该“以亚洲人的立场站在最前沿去观察亚洲民族主义”。(以上参见第2-3页) 很显然,本书编者(同时也是重要作者)所具有的明确的问题意识是,认为必须强调从亚洲内部事物的发展历史与策略来揭示亚洲民族身份的形成问题。在作者看来,所谓的亚洲内部事物主要呈现为三大类别的分歧:1.国家内部的性别、阶级、地区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与权力区别而造成的各种民族国家观;2.亚洲各国之间在多边世界秩序下的分歧以及互为“他者”--过去学者们仅倾向于认为西方是亚洲民族国家的主要“他者”;3.主观地叙述过去的历史以迎合民族主义者现在的目标,从而出现过去与现在的分裂,以掩饰民族身份认同中新增饰的东西。(第5-6页)在上述这些以亚洲为新的思考中心的历史思辨中,对于“民族”的再思考和质疑实际上已经展开,并且由后民族主义对先前的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完整性范式提出了挑战。 在“导论”的结尾,两位作者总结了本书各位作者的一个共同点:“都以各种方式避开了现代主义的一个论点,这种论点认为亚洲民族的起源只存在于西方。……民族主义大业的兴起,往往与亚洲内部的张力相关,而不是因为亚洲与西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体系也许推动了争取现代民族身份认同的斗争,但并没有设定这些斗争的结果。”(第18页)因此,需要我们发掘的是亚洲民族内部的剧情和发展主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