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洪水神话绝大多数具有世界其它地区洪水神话的一般结构特征,即:认为在远古时曾有一场淹灭世界的大洪水发生,在洪水后只有个别人幸存下来,并由他们重新繁殖出新一代的人类。这种情节模式的类同,究竟是由于人类早期生活与思想的相似而产生的巧合呢?还是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和民族在相当古老的时代就存在我们现在尚不知道的文化交流呢?抑或是象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远古时代的确有一场淹没世界的大洪水,今天的人类都是几个侥幸遗存者的后裔?随着今后对洪水神话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能对中外远古文化关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3)中国洪水神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丰富多采。各种不同亚型的洪水神话,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性格,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洪水神话又记录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投射出我国各族人民血肉相依的历史渊源。例如,中国洪水神话的结尾有一个常见的母题,即许多民族出自同一个始祖,他们都是洪水后那对兄妹所生,或是从同一个大葫芦中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口耳相传的神话是研究前文字社会时期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直到解放前夕仍处在这一历史阶段,因此,研究洪水神话,对于了解我国一些民族的族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在中国洪水神话传说中,有不少异文保持着非常原始的形态。我们将其内容与国外洪水神话略加比较,不难看出这种特色。例如,在著名的巴比伦、希伯来、希腊和印度洪水神话中,人们用来躲避洪水的是人工制造的船只,然而在中国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洪水神话类型里,避水工具却是葫芦、牛皮等自然物,或是神的保护(石龟、石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洪水神话中人类的再繁衍,多是现实生活中严格禁止的乱伦婚配(兄妹、姐弟、母子、父女),这与西方同类情节中的由夫妻或家庭再传人烟极不相同。其它如难题求婚、葫芦生人、切碎怪胎、泥土造人等等,都是非常原始的母题。中国洪水故事还常常与许多民族的系列创世神话结合在一起,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洪水神话的流传往往与各民族的原始宗教、民俗紧密相联,在有些民族中,甚至只有在某些特别的场合,如祭祖、重大节日时,才能由特定的人(巫师、长老等)来讲述。因此,中国洪水神话也是研究人类早期的宗教、民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的珍贵资料。 总之,中国洪水神话的大批发现,填补了世界洪水神话圈的缺环。对人类早期生活与文化、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关系、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等,有着极重要的价值。我们这里虽然对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有关中国的洪水神话与传说的其它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它们的起源、原型、传播路线、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等等,将是一代代学人继续努力探险的目标。对此,中国学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一定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得到中国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在此致谢! 注释: ①a 参见Alan Dundes ed.,THE FLOOD MYTH,p29-4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8。 ②a Sir James George Frazer,FOLK-LORE IN THE OLD TEST AMNT,Macmillan and co。 ③a Stith Thompson,MOTIF INDEX OF FOLKLITERATURE。 ①b 参见Alan Dundes ed.,THE FLOOD MYTH p29-48,Universr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8。 ②b Paul Vial,LES LOLOS,p8-9,Changhai,1890.转引自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中央研究院《人类学集刊》第一集,1937年,第174页。 ③b 同上注。 ④b 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第3—68页,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⑤b 见钟敬文“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间文艺事业的新阶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务报告”,载《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一期第40页。 ⑥b 这433篇异文的民族分布是:阿昌族1篇;白族8篇;保安族2篇;布朗族2篇;布依族28篇;朝鲜族2篇;傣族1篇;德昴族4篇;侗族3篇;独龙族7篇;鄂伦春族2篇;鄂温克族1篇;高山族26篇;仡佬族8篇;哈尼族7篇;哈萨克族1篇;赫哲族1篇;汉族98篇;回族3篇;基诺族2篇;景颇族2篇;柯尔克孜族1篇;拉祜族13篇;黎族6篇;傈僳族13篇;满族3篇;毛南族4篇;蒙古族2篇;苗族66篇;仫佬族2篇;纳西族9篇;怒族11篇;普米族3篇;羌族2篇;畲族1篇;水族5篇;土家族8篇;佤族3篇;瑶族24篇;彝族45篇;藏族6篇;壮族6篇;维吾尔族1篇。 ①c 《中原神话》第15—18页,海燕出版社1988年版。 ①d 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载《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一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①e Paul Vial,LESLOLOS,p8-9,Changhai,1898.转引自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娲女羲的传说”,载中央研究院《人类学集刊》第一集,1937年,第174页。 ①f 见李近春“浅谈纳西族史诗《创世纪》”,载《东巴文化论集》,第353、360页,郭大烈、杨世光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第153页,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③f 徐铭,“毕摩文化概说”,见《毕摩文化论》第31页,左玉堂、陶学良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g 见《仡佬族古歌》,第34—38页,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本文原载《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03期,第2-1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