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国民国家的理论无力解决民族问题的事实面前,有重新认识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价值的必要。通过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近现代民族政策与传统民族思想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中国古典的多民族国家构造模式,实际上是一具以中华文明为标准的模式。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中国周边的民族逐渐同化于中华;随着异民族的减少,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的疆域也就越来越大。这可以与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以来频频发生大规模的民族对立、民族冲突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不能不深思清代以来在民族之间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藩篱,妨碍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禁止了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和自然结合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传统的民族思想中,缺乏国家与主权的意识,它以文化的标准区别民族的属性,并把多民族的构成作为决定王朝国家政治构造和地域构造的基本要因。换句话说,就是不以国家为尺寸限制民族的构成,而是按民族的构成及其变化量体作衣,制定和变换王朝国家的政治构造和地域构造。应该指出,这种主从关系的设定,与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的思想,以及国民国家的理论都迥然不同。中国之所以能够将多民族国家维持数千年之久,究竟与这一传统有无关系?虽然向来无人言及,但是在国民国家的理论无力解决民族问题的事实面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定会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注释: (1)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2)《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王柯,见神户大学《国际文化研究》1997年3月号。 (3)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Frank Dikotter, Lodon,1992, PP5-16. (4)作者关于多民族国家的多重结构的观点,还见于他的论文《二重的中国:1930年代中国人的边疆认识》,王柯,见《思想》杂志,1997年第3期,第35-55页,日本,东京。 (5)日本学者毛利和子也讨论过该问题,见《中国民族问题和国家》,载于 Ethno-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Kazuko Mori,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8. (6)《民族与国家》第8章专门讨论了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问题。相关史料可以参考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 (7)参见《民族与国家》第10章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决定过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对照其他学者的观点,如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Dru C. Cladne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23-3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