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 民国 泥人韩制西游记人物师徒四人 建国后 留住文化的魂,民俗的根 ——对话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 记者:博物馆成立之初,希望给观众呈现的是什么?您如何解读北京的民俗文化? 曹彦生:博物馆成立初期,东岳庙留下来的碑刻多,楹联匾额多,它又是市区内仅次于故宫的第二大古建群,古建横贯于元明清三代,所以北京民俗博物馆自1997年建馆至今,都是立足于东岳庙资深的石刻、楹联,根植于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家文化,面向全国征集历史上反映北京民俗和华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实物,征集了共一万余件。我们希望走进民俗博物馆的游客,能在博物馆找到反映北京民俗文化演变的实物,体验到历史民俗的演变。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城市,民俗文化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就是皇家文化。北京的人员构成来自于全国各地,尤以华北地区为主,独具特色,拥有众多能体现华北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北京民俗是北京文化(000802,股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为珍贵,拥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价值。又由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对全国的文化发展必然产生辐射性的影响,透过它还可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 记者:时代的发展让博物馆的职能愈加多元。博物馆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游客对博物馆的参与度如何? 曹彦生:最基础的是研究、展示和宣传。今天的博物馆和过去的体系不同,要适应形势发展,主动走向社会和群众。北京民俗博物馆既是大中小学生的校外课堂,又是中华传统节日和节俗策划活动的策源地。和别的博物馆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在重大节日办活动,之前的活动地点在馆内,如今大多在朝阳区的街乡。 博物馆现有19个民俗文化活动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动一静,共同发挥作用。这些年我们一直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给建立起来,也一直在努力践行,到今天为止初具雏形。 北京民俗博物馆一年的游客量是在四十到五十万之间。博物馆位于城区,受交通、文化广场限制,活动规模不宜过大,安全性、防火要求也更加严格。又因为位于传统古建内,受环境和文物单位特殊性限制,活动空间比较局限。这些让博物馆发挥更大功能上受到限制。 游客的类别根据时间节点都有所不同。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民俗活动,参观的外国游客比较多。因为朝阳区的涉外单位和机构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春节期间,来博物馆了解中国节日民俗、北京京味民俗、古建的比较多。平日里则是外国游客多。博物馆经常会到朝阳区街乡组织外延活动,参与的民众则以当地居民为主。 记者:您认为一个好的博物馆,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您对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有何规划? 曹彦生:优秀的博物馆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队伍,有着热爱博物馆事业、有激情、愿意为大众服务的敬业的心。还必须有创新意识,除了按照博物馆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发挥更大功能,对社会影响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在数量和影响力上,和欧洲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理念与其相比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今的中国,随经济实力增强,文化意识也深入大众,博物馆在研究传承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渐突出。因此,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上的要求更加迫切。要留住一个地区文化的魂,民俗的根,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在全国两百多家民俗博物馆中,北京民俗博物馆是唯一的国办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在内地有五十多处,台湾也有几十处。未来一方面,我们想把北京民俗博物馆做大做强,做成全国民俗民族类博物馆中的领跑者。也希望和全国的民俗博物馆共同努力,一起让民俗类博物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上发挥更大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和全国的东岳庙一起,把东岳文化、五岳文化研究好也传承好。北京博物馆还有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这要求博物馆除了展示、研究功能外,还要积极举办活动和弘扬传统文化,将活动场地和内容更加深入到民间,让民俗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性更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