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段宝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民歌四行诗之西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段宝林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四行体民歌是中国民歌的古老形式。而欧洲原来没有这种四行体。四行体民歌的西传有南北两条道路。过去的研究比较重视北路。本文根据人类学与民俗学资料,认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重要通道,同样需要重视,因此,澳门与葡萄牙的有关葡文资料值得很好研究。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四行体民歌;班顿
    

    中国四行诗民歌体有古老的历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已发展成熟,在“国风”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后由四言发展到五言,在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中更大量出现。唐代以后又发展为七言四句的绝句和山歌体民歌,至今仍是中国南方山歌体的主要形式。在江南汉族及壮族、黎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之山歌,乃至藏族之“堆谐”(六言四句)和维吾尔族之“柔巴依”等民歌体式均为四行诗体。
    这种四行体民歌除每首(或每段)四行外,其结构形式还有如下特征:
    1.以自然事物起兴,常常是第一、二句起兴,第三、四句是主旨。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只有比兴的关系和感情上或音韵上的联系。如《诗经》周南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又如汉魏乐府古辞《高田种小麦》: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再如南朝《大子夜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近代土家族山歌:
    高山点灯不怕风,深山砍柴不怕龙,
    无心哪怕郎做官,有心不怕郎家穷。
    此类山歌甚多,不能一一例举。
    西藏最有名的仓洋嘉措情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第一首为: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洁白的月亮。
    美丽姑娘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
    这是六言的“堆谐体”民歌,至今仍很流行,生命力极强。
    2.四句之中,第二、四句押尾韵。
    以上各例均可作证。这种形式的民歌体,是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两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乃至西域、西南边境康藏高原……直到南海之滨,至今广为流传。
    但在欧洲,在古希腊、罗马乃至罗曼语族、日尔曼语族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古代民歌中,这种四行体民歌是没有的,即使偶然有也是极少的。而在近代,在中世纪以后,在一些欧洲国家中却出现了四行体诗歌。过去匈牙利学者对此曾作过专门研究,认为是由陆路传入欧洲的。这是一条道路。但我以为除陆路之外,还有南方的水路一条通道,也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南北两条丝绸之路都和四行体民歌的西传有密切的关系。
    有许多证据说明,南方丝绸之路,由中国南方山歌体最流行的江南沿海地区,到印尼、马六甲的马来民歌班顿(pantun)经过葡萄牙人和其他如西班牙人、荷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的传播,在南欧诸国都有了此种歌体。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条通道。
    
    首先是印尼马来民歌,最流行的歌体是班顿体,即四行体。在《印度尼西亚民歌选》中,班顿四行体占了绝大部分(注:《印度尼西亚民歌选》张企程辑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1956年再版。)。据译者张企程先生说,此种歌体的特点是:
    “前两行和后两行并没有意义以上的连贯性。前两行多半述说一种比喻以作后两行的引子,后两行才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同时,这种四行诗还押ABAB韵,不但押脚韵而且有时还押腰韵和头韵。下面这首班顿民歌是译得比较好的,大致保持了原来的韵律:
    田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小河里来到那田里。
    甜蜜爱情从哪里来?
    是从那眼睛再到胸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