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马知遥]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马知遥 参加讨论

    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不是遗留物还有一个理由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活态中的保护,活态主要表现在:技艺存在,传承人存在。保护工作恰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着。而大量的非遗保护工作显示:在一些地方的非遗保护中,所谓的“非遗”其实已经死去。主要表现为假传承人多,真传承人并没有得到保护。一些保护单位以收藏者为传承人,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一些传承人直接就是当地的文化官员,以拥有多少遗产收藏为标志,顺利地成为传承人,而其本人根本就和该遗产无关,更不会相关技艺。“怀着民族主义思想的民俗学家倾向于收集、编目、陈列资料,民族的意义符号不是从它们的表演者而是收集陈列者那里获得。霍尔贝克称此为‘民俗滥用’,仍然被缺乏见识的作者和宣传员发布,但在本世纪的学术圈里已被逐渐抛弃”如果保护工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下去,我们等于将那些失散在民间的艺人又一次抛弃,保护和培育了一批“伪艺人”,让他们享受了“传承人”的名誉和待遇,其实并没有真正保护那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继续这种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流于空谈,专家学者及政府保护工作者可以不用到田野第一线,只需在城市中就可以通过官方推荐找到大批的文物收藏者,活态保护消失,换来的将是僵死的而且丧失活力的历史遗留物,最重要的是伤害了真正的传承人。
    二、机器化生产对非遗保护的破坏性作用
    城市化的代名词其实就是机器化。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土地的占用和对乡村生活的改造,我们更要看到城市化给乡村生活空间和生活理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已经侵入到乡村。农耕文明保留下的传统文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情地遭受摧残。由于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经济基础的不同,乡村相对于城市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表现。这并不代表乡村生活就比城市生活落后和颓废。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不同于城市文明的乡村独特性,这在城市化进程较早的一些国家地区中已经无法寻找。对乡村文明的破坏已经成为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遗憾。但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正在重新上演乡村文化消失的悲剧。可以说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温床,所有的现代文明带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传统乡土文化的滋养。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这也是在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中,让保护工作者还有一些自豪的地方:毕竟还有一些不被人知的乡村完好地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文明。
    文明的进程不是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的。目前国际上对乡村文化保护有一套经验: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可将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并发扬,保留乡村文化特色,使农村形象增值,农产品也可借助旅游拓宽销路,还能带动农村人口就业。这就为非遗保护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非遗保护需不需要创意?其实发展旅游不是一个口号,需要既做到保护和传承非遗,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经济。深度旅游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即让当地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深入的阐释,将遗产中富有魅力的部分充分地在旅游中得到展现,让人们在享受旅游环境的同时享受到来自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也就是提高了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但必须意识到一个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旅游创意稍不注意就会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渡开发,造成对文化遗产本身的扭曲或者破坏。这其中必然有政绩化和效益最大化思路的作祟,当引为警惕。
    机器化生产的另一种现实表现就是批量化工厂化生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廉价复制,可以节省成本,赢得市场。在对我国北方五省区的布老虎田野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布老虎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山东潍坊地区实行的公司+农户的加工方式,尽管保持了传统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却因追求销量粗制滥造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为了投合市场而抛弃当地原有布老虎特色,将布老虎形象进行任意的加工和改造,也造成了当地布老虎生存的濒危。同样临沂一带的布老虎文化完好地保留在周边城市和乡村,但传统布老虎工艺费时费工,造成简易的布纹虎和卡通虎的流行。简易布纹虎和卡通虎即是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的产物,失去了当地特色。山西布老虎工艺在一些偏远乡村还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当地特色,但一些地方的布老虎艺人不甘于现状,为了发大财,发洋人财,不断地进行造型改造,同时引进机器大工业化生产,造成了对当地传统布老虎的市场冲击。机器化的结果是千虎一面,失去了原汁原味手工制作的纯正性。但因为市场占有量大,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成为被追捧的方式。后果是:传统技艺被放弃,传统艺人被迫放弃自己的技艺追求机器化生存,“非遗”的传承被迫中断。
    陕西河南一带的乡村中那些真正的传统的布老虎买不出去,手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都成为布老虎传承出现的问题。不进行机器化生产就无法营生,这是一个怪现象。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考察市场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布老虎市场非常巨大,一方面海外的炎黄子孙对虎文化仍旧向往,所以每年有很多国外的订单;另一方面国内生活条件好的城市人和对乡村文化依然热爱的村民们对布老虎的消费仍旧很大。就是说传统布老虎有市场。但艺人的发展受到阻力不是缺乏消费者而是机器化的布老虎挡了艺人的活路。以中国第一虎“黎侯虎”为例,一个纯手工的精细的布老虎完成需要5天,价格在80元左右;而机器化的同样规格的布老虎一天能生产上千只,一只才卖30元。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只认价格不论生产质地和工艺,必然会选择机器布老虎。同样的道理,目前许多民间工艺品都面临者机器化规模生产对其造成的类似生存危机。
    如果没有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产权进行维护,并且从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施行一些有力措施,比如禁止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机器化仿制和批量化生产。那么那些身怀绝技的艺人们在这个时代必然会守着聚宝盆却要愁吃穿。因为没有人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进行严格保护。应该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维权机构,严密监督市场,对那些未经过授权即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仿制和批量生产的商人和企业应给予法律严惩。只有这样才不会再发生川剧绝活“变脸”作为国家非遗被大量流失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看,非遗应该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部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国家政府更应时刻警惕遗产的流失或者被剽窃被复制行为的发生。“我所坚持的文化概念既不是多重所指的,也不是含糊不清: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这观念中包含着对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深刻阐释。作为一种技艺或者民间工艺,虽然我们多看到的是物质文化的一面,但通过物质文化的传递,我们能够体会到感知到隐藏其中的文化精神、相关的民俗文化、历史源流和风尚,甚至其中所代表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所以,看似一个是家族或者社区传承的简单的布老虎或者女红工艺,一旦机器化我们将消除的是其中巨大的文化符号价值和意义模式。“功能主义关于整体论的基本观点是:构成文化或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紧密地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整体,只有当文化被看成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时,才能确定任何文化元素的意义。”另外我们在反对机器化生产或者慎用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方式时,尤其还应该时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孤立的、项目化的分割。作为文化它总是与其存在的环境社会人群发生着各种联系,由此表现出其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的功能也才能得到最佳的判断。保护不能割裂文化的联系,不能丧失长远和整体性的眼光。否则会出现文化整体生态的破坏带来的文化流失。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化消除了赖以生存的乡村文化空间,一些诞生于乡村并依靠乡村文化空间流传的民间艺术自此将面临消亡的危险。城市化后没地方贴灶王爷、门神。年画的市场将何以为继?丧失了消费空间的村落,何以在城市的高楼间将世代相传的杂耍、曲艺、民间手艺活推销出去?传承下去?观众分散了,消费群落分散了,乡村文明很快被城市文化吞没,非物质文化何以充满活力地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