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马文化由“政治”到“审美”的流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搜狐·文化重磅274期 搜狐文化 参加讨论

    奔入寻常百姓家——马形器物展现时代丰姿
    体姿英俊的良马,一贯深受国人的喜爱。在古代中国,马的形象不仅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同样也出现于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代发展被雕刻成不同的造型的摆件与雕塑,被保存于历史长河中。最早于西周和东周出土的青铜马,形体和甘泉商马相同,并都铸造成四肢伫立的呆板姿态,反映着先秦时期马匹形体特征。惟有从邯郸赵王陵被盗掘出的四匹铜马,呈迈步行走的姿态,似感生动。
    秦代马的雕塑品,其体貌特征一如先秦时期。这在秦始皇陵陶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按真马比例塑造的陶马中有明确表现。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中的铜马,尺寸虽然只有真马1/2大小,制工远较陶马精美,马身躯的肌肉块面表现充分,但是体貌特征仍与陶马相同。陶马和铜马身上分别满涂枣红色和白色,由此或可看出秦时一般马的毛色是枣红色,而皇帝乘驾的名马,则崇贵白色。传秦始皇拥有的骏马中,有白兔、奔电等名称,可能就是体姿俊美的白马。
    西汉初年有关马的艺术品,造型特征仍与先秦至秦朝时近似,连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中的“马踏匈奴”大型石刻中的骏马,也是头大而脖颈粗短的造型,仍旧沿袭着传统的四肢伫立的体姿。西汉武帝时与匈奴连年征战,双方战马损失极大,因此“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为了补足军马的损失,汉武帝一方面扩大养马业,另一方面致力于马种的改良。先是引进乌孙马种,后来知道大宛有汗血善马,竟不惜两度发兵远征,终于夺得大宛种马,乃“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还在都城长安未央宫宦者署的鲁班门前,矗立一匹相马名家东门京主持铸造的青铜骏马——按照最佳良马尺度制作的“马式”,用来作为选择良马的标准,鲁班门也随之改称“金马门”。
    
    唐代,中国骏马雕塑品达到艺术造型的新高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的“昭陵六骏”,是他在建立唐朝前先后骑乘过的六匹战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飒露紫的巨幅浮雕像,呈现出一往无前的雄浑气势,开唐代骏马雕塑的时代新风。六块矩形浮雕,每块雕出一匹正侧视的战马,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形貌写实。
    而唐三彩马又是马造型艺术中的翘楚。三彩马常见三种造型:一是放养马,无鞍无缰,形态各异,有觅食、长嘶、狂奔、伫立、漫步、回头、俯首等诸多妙相。如洛阳博物馆藏三彩红釉白斑马,1965 年洛阳关林出土,高64 厘米,长66 厘米。这匹放养马肌肉发达,褐毛斑斓,昂首嘶鸣,静立于地,体态圆润,膘肥体壮。二是载人马及各种人俑和马的组合,这是三彩马中的又一表现方式。如西安博物院藏唐三彩仕女骑腾空马,一名圆脸梳双丫髻的仕女骑在马背上,马腾空跃起,仕女神态自若,显示了唐代女子泼辣的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包容大气。三是鞍马,1977 年在洛阳关林出土的盛唐时期黑釉三彩马,长80厘米,高66.5 厘米,全身黑釉,头、鬃、尾、鞍四足等处施白釉。此马头小颈长、骠肥体壮,腿部细小,肌健骨骼表现力强,比例准确。马饰以金玉为辔,绿色革带作笼套,加饰八瓣形黄花,鼻梁、双耳及股后革带为杏叶形垂饰,胸前饰金色流苏和铃铛。背部鞍上加“绿地障泥锦”,马鬃梳剪成三花,可谓“金羁玉勒绣罗鞍,霜鬣剪作三花齐”。
    唐代以后,随葬俑群在宋、辽、金时期衰落,墓中很少随葬陶马。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然蒙古铁骑纵横亚欧大陆,但是因葬俗的改变,只是在陕西地区当时在元朝任高级官职的汉族墓中有陶俑、陶马出土,陶马的造型改为体形低矮、短腿长鬃的蒙古马,鞍镫马具也改为蒙古样式,造型颇呆板,无复唐俑那样富有生机……[详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