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冯骥才 参加讨论

    谐音的方式是农民的创造,自然也适合农民。在民间,这种谐音的吉祥图案还广泛使用在各种物品的装饰上——服装、家具和建筑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中。这是民间习惯的一种读解艺术的方式,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木版年画中的吉祥图像,除去谐音的,还有另一类不谐音的。不谐音的吉祥图像大多来自于历史典故,具有象征与寓意的性质。比如蟠桃象征长寿,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情义长在,鲤鱼跃龙门表示一种平步青云和飞黄腾达等等。在年画中,这些大量的谐音与不谐音的图像与各种年画的画面相互搭配,组成一片浓烈丰盈、富丽华美又富于浪漫色彩的景象。这种奇特的绘画氛围与境界,只有在年画中才能见到。
    另一个能够体现木版年画艺术非凡价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画几乎覆盖整个中国。除去青海、内蒙、宁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几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画产地。由于中国地域多元,民族多样,文化姿质有别,风俗各具特异,木版年画——从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制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现出绚丽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画如杨家埠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乡野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地处京畿,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职业画家如钱慧安等介入其间,当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轩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画出现一种主动靠近都市文人性质绘画的倾向,同时在构图和技法上又吸收外来的营养,故而手工彩绘日臻其妙,妆金饰银,华贵富丽,达到了另一种极致。这些北方木版年画产地虽然同属北方的乡间美术,彼此又都是独树一帜。
    再进一步看,皆以北方农民气质为其特色的杨家埠与武强年画,艺术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杨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齐鲁文化,雄强、阳刚、浑厚和乐观;武强的文化背景是燕赵文化,带着苍劲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时期它曾引入过都市流行的“讽画”,冒出过许多揶揄、讥讽甚至怪异的图画来,将这块燕赵大地人们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杨家埠所没有的。
    各地年画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太大,历史与民俗的传统各不相同,年画的题材与体裁都自持独有的特点。杨家埠冬天寒冷,墙体很厚,年画中便有专门贴在窗口的“窗顶”与“窗旁”;杨柳青乡间多在屋内置一水缸,贮备饮用水,故有半印半绘的粗路货“缸鱼”一种,专门贴在水缸之上的墙壁上,每每打开缸盖,大红大绿的鱼影即入缸中晃晃荡荡,如游其中;河北一带农村喜好灯彩,故武强的“灯方”是年画中的主项;山西风沙大,故在橱柜与门首垂挂一种年画,叫“拂尘纸”,一为装饰,一为遮尘。对这些百别千差的画儿,将在本图集各卷中尽述。
    各个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制作经验和艺术与技术的特点,也创造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画形象。比如,杨柳青年画的《莲年有余》、绵竹滇水脚的《门神》、朱仙镇的《大馗头》、桃花坞的《一团和气》、杨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强的《六子争头》等等。到了进入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风靡了数百年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了这些产地、乃至中国民间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号了。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画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刷年画属于民间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后者皆在乡间。从大的方面比较,刻印图书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崇尚典雅精致、含蓄和诗意;印制年画受大众审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鲜明强烈,热情洋溢。于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许多年画产地的刻版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如果将明清时期徽派和金陵派经典的书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来,与杨柳青、朱仙镇、武强、杨家埠的年画古版比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两个审美世界。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一笔巨大的遗产。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的创造,使年画发展成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高峰。峰顶之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因此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普查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农耕社会的瓦解始于19世纪末。木版年画也随之走向衰落。这个衰落过程在上海小教场年画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开始是内容上对外来文化显露出的新奇,跟着是本土生活形态的改变。既有生活方式上的,又有生活审美上的。农耕时代的精神系统发生动摇。清末民初以来,进步的改良主义者倡导移风易俗,从正面促使传统风俗的解构,而风俗的消退才是年画没落的根本原故。同时,又有外来印刷技术的涉入。从1880年到1930年这几十年,年画从木版年画变为石印年画,再变为胶印年画。当年画变成胶印,审美的改变即已完成。木版意义上的年画便进入终结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