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扎染,蓝白色的美丽忧愁(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黄玮 摄影/图: 参加讨论

    
 
 
    
    
“周城成了扎染的代名词。”当地的白族文化研究者曾这样下定义
 
 

    他当时没有料到,化学染料将剧烈地撞击白族扎染的方式
    “周城成了扎染的代名词。”当地的白族文化研究者曾这样下定义。
    足以证明此定义的是,“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细,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后来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用板蓝根染出的布,青里带翠,凝重素雅,不仅不怎么褪色,据说对皮肤还有消炎之用。这样的好东西,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上世纪90年代初,扎染产品发展为大理特色的旅游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及地区。
    火热的市场,诱惑着周城村人改变工艺的方式,以谋求更快的速度与更多的产品。张仕绅老人记得,“云南纺织品公司的一个经理拿来进口染料,是瑞士和德国产的,说进口的染色快,让我们把土洋两种染料混在一起用。”
    他当时没有料到,化学染料将剧烈地撞击白族扎染的方式,并最终影响到扎染厂的命运。对此老人不愿多谈,一声叹息。可以追溯的原因是,一方面化学染料大大简化了工序,上色稳定,色彩丰富,特别是降低了成本,随着个体染坊的不断兴起,扎染厂陷入了恶性价格战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产量低、生产周期长、成本昂贵,当地人不再愿意种植板蓝根,使得板蓝根供不应求。2004年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
    化学染料大行其道,人们仿佛遗忘了植物染料的存在,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变化。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指出,“扎染厂倒闭后,没有了专业设计人员,扎染工艺再无创新,专利更得不到保护,个体户几乎是滥用图案、技法,推出的产品千篇一律,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低价让扎染产品廉价化,板蓝根染料被淘汰正是廉价化的最突出后果。”
    “虽然现在扎染订单依旧很多,还远销海外,但却离传统越来越远。”现代商业上的热闹,终究无法慰藉张仕绅老人对传统技艺的依恋。
    老人的儿子张人彪也办了一家染坊,也是对化学染料情有独钟。因为,市场“告诫”他,“现在家家染坊都用化学染料,只染单一的蓝色,卖不掉”。同时,市场也“回馈”他,“我的产品供不应求,大多出口”。所以,张人彪很难认同父亲对于板蓝根的依恋,一味专心致志地以现代的步伐迎着市场走,耳朵里飘不进父亲的念叨:“板蓝根染的布做的衣裳,越洗越好看,不像现在的,洗几次就要不成了。”
    民间工艺专家宁成春很能理解张仕绅的这种失落。他认为,民间工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备手工艺尊重自然的本质,正宗白族扎染的核心价值在于三个元素:手工扎花,采用天然的板蓝根染料,手工印染。板蓝根染料环保无毒,不用它了,白族扎染和工业化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