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唱,是为了涤荡心中的愁苦;他们跳,是为了驱散肢体的疲倦 对维吾尔族人而言,木卡姆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咏唱。 聆听十二木卡姆,就像翻开了维吾尔族人厚重的精神史诗。 每套木卡姆都有20至30首乐曲,如果把十二套完整地表演下来,需要24小时。 和西方交响乐相似的是,每一套木卡姆都由三个 “乐章”构成:“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 “琼乃额曼”唱出的是维吾尔人的精神追求。 “达斯坦”是用音乐讲故事。维吾尔族自古流传的凄美爱情故事、悲壮英雄事迹、悠美诗句,都在“达斯坦”的歌曲和舞蹈中呈现。 “麦西热甫”成为欢乐的高潮,所有人都和着重复不断的旋律尽情歌舞。 每逢最重要的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维吾尔族人都会在广场上集体表演“麦西热普”。麦场丰收时,会举行“丰收麦西热普”;采摘葡萄酿酒时,会举行“新酒麦西热普”;哪家要办喜事,更是离不开“麦西热普”。 记者眼前的麦西热普表演,已然把整个演艺中心变成了狂欢的海洋。反复不断的旋律在空中回旋荡漾,所有人趁着欢快的歌声热烈舞蹈,连演奏乐器的老人们也扯开嗓子,大声歌唱。 他们的唱腔,没有任何艺术化的修饰;他们的表情,完全忘我而陶醉。 舞台中央,肉孜·阿由甫笑着向我们表演他的绝活——顶瓜。只见他头顶一只瓜,边唱边随着音乐旋转。 在他身旁翩翩起舞的,是他的小徒弟阿依·古再尔。这个只有7岁的维吾尔族女孩穿着鲜艳的红裙,密密的辫子随着舞蹈不停旋转。阿依·古再尔告诉记者,自己学习木卡姆已有两年,跳舞是她最开心的事。 外面下起了细细的小雨,但舞台上的每个人都仿佛沐浴在阳光里。 已故的木卡姆“申遗”专家组成员、木卡姆研究者周吉,曾经这样形容他眼中的木卡姆:生活在戈壁边的人有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他们唱,是为了涤荡心中的愁苦;他们跳,是为了驱散肢体的疲倦。单支曲子不够,就连缀成了大型套曲,不间断地唱、不间断地跳,就是木卡姆。维吾尔族人要用这无尽的歌声与舞蹈向世人倾诉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德的歌颂。 演出刚结束,肉孜·阿由甫一把拉住记者,从钱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照片。那是他和另一位木卡姆艺人吐尔孙牙孜·吾守尔与温家宝总理的合影。 见记者对他竖起大拇指,肉孜美美地把“名片”放回钱包,又仔细地揣进怀里。 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时,带去了一场“守望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专场演出”,日本时任首相和政界高层都受邀观看。 木卡姆是那晚的压轴节目。肉孜·阿由甫和吐尔孙牙孜·吾守尔一上台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两人都留着白色的大胡子,一个微微上翘,一个垂到胸前。他们忘我而真诚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前来慰问参加演出的演员,两位“白胡子”听不懂汉语,一听到总理说“新疆”二字,便连忙从队列中走出来,热情地给了总理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拥着总理,两位老人又是笑,又是泪眼涟涟。 后来,在温总理的嘱托下,三人相拥的合影交到了两位老人手中。接过照片,两人又高兴地流下泪来。 肉孜·阿由甫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木卡姆,他不仅随总理去过日本,还先后到过香港、台湾、上海等许多地方演出。 他把木卡姆带向世界,木卡姆也让他看到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